脫不脫歐非關鍵,製不製造是重點

A+A-
脫不脫歐,不是問題所在。 圖片來源:路透社
脫不脫歐,不是問題所在。 圖片來源:路透社

脫歐經濟損失的預測大相迥異,由天文數字(GDP 9%)到微不足道各適其適,視乎你是留歐派或脫歐派。但對經濟學家張夏準而言,脫不脫歐,並非英國經濟的最大難題。他認為,英國重金融而輕製造,才是經濟滯緩的癥結

金融海嘯過後 8 年,英國經濟至今仍未復甦。2015 年尾統計,英國實質人均收入僅比 2007 年增加 0.2%,等於每年微漲 0.025%。即是有幾差?日本 90 年代起所謂「失落的 20 年」之間,增長平均也有 1%。

自 1980 年代戴卓爾執政時代起,英國製造業便息微至今。金融海嘯致英鎊貶值三成,理應有助刺激出口,但製造業佔 GDP 比例長期停滯於 10%,商品貿易逆差幾無改變,甚至更差。出口固然受外圍需求影響,但觀乎其他國家的工業表現,亦非一味倒退,例如「美國製造」持續增長,而瑞士作為人均收入兩倍於英國的發達國家,一般以為靠金融及旅遊業支撐,其實瑞士經濟以重工業為主,人均工業產量比英國高出兩倍。

對經濟學家張夏準而言,「Britain Stronger in Manufacturing」。 圖片來源:路透社
對經濟學家張夏準而言:「Britain Stronger in Manufacturing」。 圖片來源:路透社

張夏準認為,製造業從來是經濟發展的橋頭堡,今後也是。一來,工業發展能夠帶動其他行業進步,諸如機械、化工方面的研發均可應用至其他行業,近年服務業的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就有賴於不少工業發明,包括電腦、光纖、路由器、GPS、省油引擎等等。

那麼以科研取代工業,不也一樣能提升生產效率?其實科技研發一早存在於工業界,本來從屬公司部門,只是近年較多「外判」出去,而科研公司大部分成果均是售予工業企業,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張夏準指出,紐約之所以於 20 世紀中期取代倫敦躍升金融之都,是因為美國晉身世界工業大國,而非其金融財技發達,從而吸引外資。

造火箭與醫療有甚麼關係?在劇集「下町火箭」中,火箭製造企業「佃製作所」轉而研發碟形閥門,可應用至人工心臟。
造火箭與醫療有甚麼關係?在劇集「下町火箭」中,火箭製造企業「佃製作所」轉而研發醫療零件碟形閥門,技術可應用至人工心臟。

全球經濟放緩,加上中國產鋼過剩,拉低價格,導致英國最大鋼鐵廠之一 Tata Steel 瀕臨破產。受外圍因素影響,傳統工業受挫,但不代表應該放棄工業,相反理應思考,究竟社會需要何種工業?時代雜誌專題報道「美國製造」指出,傳統密集式工業已由發展中國家承包,現時美國主打的是高科技製造業,例如 3-D 打印(ExOne)、乙烯與聚丙烯製品(陶氏化工)、飛機製造(承包 Airbus)等。美國政府又大力提倡科技工程(STEM),注資鼓勵工業科研,例如支援 Oak Ridge 國家實驗室開發 3-D 打印汽車:21 世紀的工業復興。

工業發展之重要,最近還有一個例子:Elon Musk 構思的「超級高鐵」(Hyperloop)日前試驗,真空管內行駛時速高達 640 公里,最快可達 1125 公里,而且造價成本保證比中國製高鐵更低;與此同時,香港段高鐵不斷超支、延工,全程僅 26 公里,卻預期興建需時 6、8、9 年之久,還未竣工,高鐵已經落伍。一個地方工業進步,或有權選擇進步的工業,絕不會淪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