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滑坡:大話會愈講愈多?

A+A-
研究發現,假若人為自利而講一個小謊言,就有傾向進一步編造更大的大話:大腦會調整以適應不誠實。 電影「欺詐遊戲:最後的舞台」劇照
研究發現,假若人為自利而講一個小謊言,就有傾向進一步編造更大的大話:大腦會調整以適應不誠實。 電影「欺詐遊戲:最後的舞台」劇照

俗語有話:「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時或有哲學辯士立即跳出來指斥,這說法犯了「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做一件小壞事,與做一件大壞事沒有必然關係。不過在講大話方面,一次不忠,或許真的讓人百次不用,早前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有研究發現,假若人為自利而講一個小謊言,就有傾向進一步編造更大的大話:大腦會調整以適應不誠實

研究邀請了 80 名的成年大學生參與實驗,指示他們幫助一名不認識的「拍檔」估計一個瓶子裡有多少硬幣,所謂的拍檔其實是實驗的工作人員。部分受驗者會被誘導講大話,例如他們被告知如拍檔估計的數量超出實際的愈多,自身的報酬則會愈高,同時拍檔的報酬則決定於估算有多精確。另一種情況是高估數目均有利雙方;還有一種是高估數目有利拍檔但不利受驗者。

結果顯示,如受驗者認為虛報數量有利自己,就會傾向講大話,而且大話亦會愈講愈大。同時,研究以磁力共振掃瞄觀察腦部活動,當大話程度增加,腦部的情緒反應部位——杏仁核(amygdala)的反應便會減弱。此外,每次反應變弱的程度,亦能預視下次大話升級的程度。

研究指出,最初有關講大話的負面情感會因大腦變得不敏感而減低。其一研究作者、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教授 Tali Sharot 以香水來作比喻,剛買的香水固然覺得香氣撲人,但後來嗅慣了,香味便覺得減少,最終習慣了這種香味,同理,大腦也會習慣不誠實。

然而,磁力共振掃瞄也有限制,即使觀察到腦部活動的變化,往往難以解讀。Sharot 承認研究未能斷定杏仁核的變化具體代表著哪一種反應,但她表示肯定與說謊有關,並推測其屬於負面情感反應。

圖片來源:CY Leung專頁
圖片來源:CY Leung專頁

沒有參與研究的美國布朗大學決策心理學家 Amitai Shenhav 則讚揚研究「實行得很好」,亦認同結果顯示「撒謊滑坡」或真的存在,只是未清楚具體是哪一種因素導致滑坡,例如這有可能是因為撒謊行為本身增加不誠實的傾向,就像「慢慢把腳移離煞車腳踏」;另亦可能是受驗者並沒有因不誠實而受罰,而令他們認為說謊在該環境沒甚麼不妥當。

要令研究更具說服力,便要精益求精。研究另一作者 Neil Garrett 就希望能在其他更現實的環境中再進行這項研究,及找出阻止人變本加厲地說謊的方法。蘇黎世大學決策神經科學教授 Christian Ruff 則認為研究的啟示很明顯,「為了防止人在關鍵問題上撒謊,我們應加以留神及不容忍謊言。」

除了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也相當關心欺騙行為。芝加哥大學經濟學者 Uri Gneezy 於 2005 年的研究,亦有進行有關「損人利己」的說謊實驗,大家固然會受引誘而說謊,但研究發現,一般人不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也會考慮大話對他人的損害,在「大損人而小利己」的情況下,人還是普遍不會講大話。然而,對於一些人每日對公眾大放厥詞,賣弄「語言偽術」的政客,他們算不上「一般人」,憤怒的民眾或會認為他們連為人的資格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