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悉尼分為三分,到底是甚麼玩法?

A+A-

悉尼作為澳洲最大城市,據 2016 年數字顯示,其人口高達 480 萬,並預計四十年後增加至 800 萬人。人口增長的壓力為悉尼帶來不少問題。是以負責土地運用的大悉尼委員會(Greater Sydney Commission)宣佈,將在二十年內把悉尼分為「三個獨立但相連的城市(three unique but connected cities)」,以解決居住人口過於集中、房租樓價上升、就業配套不足等各項挑戰。然而,僅將同一地方割成幾份,如何滿足未來發展?關鍵在於發展交通運輸、調整土地利用,以平衡三地人口,避免居住地過於集中。

在委員會計劃下,三個城市分別為東港市(Eastern Harbour City)、中央河流市(Central River City)及西部綠地市(Western Parkland City),大致按現時市內地區的發展情況劃分,以發揮各自的原有優勢,並改善不足之處。而且,委員會構思三市未來均為「30 分鐘城市(30-minute city)」,即所有人距離最近的市中心,通勤時間為半小時內,藉以吸引人們於市內定居及工作,免去跨區通勤的時間,並保證方便市民享受教育、醫療保健及各項基本服務。為此,不同的交通服務及基建亦以此為目標,包括調整及興建新的高速公路和鐵路。

未來的東港市,即為悉尼現時的商業中心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匯聚了主要經濟、文化活動,以及人口。該地區於 2016 年,即佔全悉尼的一半人口,共 240 萬人。悉尼大學規劃系副教授 Glen Searle 解釋,對人們來說,中心區的吸引力「在夏季時,臨海的東部有海風,氣候比西部要好得多。部分原因則是,東部有更多就業機會及文化設施。」邦迪海灘(Bondi Beach)及著名的悉尼歌劇院便座落於此。但正因為居民傾向居於東部,樓價亦隨之上漲。故政府在發展東港市的經濟之餘,亦要確保增長並不僅集中於此。

於是,分擔人口、就業數字的責任便落在中央河流市身上。中部的帕拉馬塔(Parramatta)位於商業區以西約 30 公里,是悉尼的第二商業中心。連接東部的新鐵路將可減省兩地往來的時間,鼓勵市民於中部就業及居住。加上州政府計劃建立一條貫穿帕拉馬塔的「經濟走廊(economic corridor )」,成為未來連接東、西兩市的心臟地帶。同時,帕拉馬塔將建立頂級的健康、教育及研究機構,亦會加強金融商貿產業的發展。對此,悉尼大學的城市規劃及政策教授 Peter Phibbs 預期:「假如投資帕拉馬塔成功,那麼比起現在的商業區,西部很多人都會選擇這裡。」

交通擠塞亦導致通勤時間過長。

Phibbs 教授之所以如此判斷,或出於西部本身種種問題。Searle 教授指:「西部本身形象較負面,那裡缺乏工作、文娛設施,公共房屋則很多。」一直以來,西部皆與貧困及高犯罪率掛鉤,解決西部基建不足、就業困難,成為平衡三地經濟、人口差距的關鍵。因此,計劃於 2026 年落成的西悉尼機場為契機,銳意把西部變為航空城市(aerotropolis)。新機楊將提供 28,000 個職位,增加就業機會。新機場的位置,亦能帶動鐵路建設,城市設計師 Craig Allchin 形容穿梭新機場的南北鐵路線「猶如西部的一條脊柱。」

不過,計劃看上來如此美好,實行起來會否如此理想?不同持分者似乎各執己見。已於悉尼居住 6 年的居民 Renee Griffin 對計劃表示期待。居於東部的她認為:「負擔不起樓價的人,除否租屋或忍受長時間通勤,否則他們已被迫遠離城市。」然而,Searle 教授則認為 30 分鐘城市或只是「良好願景」:「中、西的預期人口及就業增長目標訂得太高,且西部至東部仍有相當多通勤人口。」他續指:「中心區的職位多為知識密集工作,且有集中的趨勢,而有關工作的高度集中亦是世界趨勢。」換言之,即使有政策支持,亦未必能順利把愈見集中的白領工作轉至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