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流流長,總遇上幾個人渣,不打緊,原諒他們吧!

A+A-

一年之間,有意或無意的說話及事情,都可能會傷害到你。與其咒詛,不如趁一年完結即將有新開始之際,寬下心來原諒他人。不少研究指這或有益健康,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近日就有專文,奉勸大家將積怨留在今年,把原諒作為最好的佳節禮物。

當人受到威脅或傷害時,會出現原始壓力反應,像五內翻騰、面紅耳赤、雙手冒汗,並以復仇作為本能反應,以戰勝或逃的心態應對冒犯者。若試著忘記或合理化受傷事件,以避免進一步衝突,不愉快的感覺可能開始消退,但其實仍會在潛意識中徘徊,只要出現觸發點,就可以重新點燃憤怒。要真正擺脫,最有效的方式是原諒。

伊迪斯科文大學(Edith Cowan University)教授兼法庭心理學家 Alfred Allan 及心理學系講師 Maria Allan,自 20 多年前就開始與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South Africa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合作,該委員由南非政府成立,以幫助處理種族隔離制度的創傷。兩人一直思考一個人如何能夠原諒他人,以及原諒對人有何幫助,他們發現受害人原諒冒犯者的話,比不這樣做的人,更少出現憤怒及痛苦的情況,而若加害者曾道歉,受害者會更加寬容。

原諒非易事,Alfred 及 Maria 明白,原諒並非忘記,或馬上就能減輕曾受過的痛苦,亦不為討好別人。原諒是有意識及深思熟慮的決定,選擇放棄怨恨或報復,不再讓怨恨令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悲慘,也不讓冒犯者所作的事往後再影響我們的生活。研究顯示,原諒有助於人們改善感受,且或能延長壽命。有時人們會將已發生的事情部分歸咎於自己身上,覺得自己也需為受傷負上責任,此情況下,則必須先原諒自己,才更容易原諒他人。

正如 Alfred 及 Maria 的研究所見,助人決定原諒與否的其中一項因素,就是得到道歉。一項探討醫療失誤及受影響者反應的研究顯示,道歉是回應患者需求最有效的做法,能降低訴訟的風險,亦有助解決後續的索償問題;而患者們則表示,他們希望醫生道歉之後,能進行相關解釋,以表歉意。

兩人指出,理想的道歉有 3 部分:承擔責任、表示悔恨,或做一些事來糾正錯誤,防止事情重複發生,甚至承諾不再這樣做。Alfred 及 Maria 訪問 23 名被親密伴侶冒犯的人,到底如何才能消氣?答案都是對方真心道歉,有人更指如果伴侶願意多踏出一步,做平常不會做的事,對事情會更有幫助。

不過,如果原諒可能令我們受到更多的虐待或剝削,就不應這樣做。只因受到傷害時出現憤怒等壓力反應,其實有其保護作用,可以阻止人們濫用好意或繼續利用我們。這種情況下,即使不原諒也不用感到內疚,因為帶著憤怒,可能比寬恕的潛在危機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