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孤獨是一種態度,現在孤獨已漸成「流行病」,像抑鬱、焦慮一樣,不是一時三刻就可以克服,不好好處理,只會誘發更多疾病。但不同情緒問題都有藥可治,唯獨是孤獨沒有。幸而據「衛報」報道,有望治療孤獨感覺的藥物,正由一名飽嚐孤獨的女性進行前期研究。
情緒病
|共6篇|
當孤獨不是你享受的事
孤獨是現代都市人常有的感覺,種種原因數之不盡。有人想要擺脫孤獨、或者勸別人擺脫,甚至就連政府都要干預,任命孤獨部長著手處理。無奈孤獨感就像個無底深淵,人們身陷其中後,會變成怎樣?
體罰對子女百害無利:短命、低智、暴力傾向
近日香港發生一宗駭人聽聞的案件:5 歲女童疑遭家人長期虐待毒打致死,其 8 歲哥哥亦是遍體鱗傷,滿是體罰的痕跡,情況叫人心痛。雖然虐兒與體罰有差別,「棒下出孝子」亦是華人家庭教育傳統精神之一,然而,自 2007 年起聯合國已規定體罰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任何形式的體罰均不應接受,更何況體罰對管教子女幫助實在有限,或會導致子女壽命縮短、較低智商、易陷入反社會情緒病,甚至令他們發展出暴力傾向。
失眠未必是心有鬱結,可能是基因使然?
早年有調查指出,兩成港人受失眠困擾,無可置疑,失眠已成都市病。今人多相信失眠是出於心理因素,心有鬱結者較難入睡。然而,由國際睡眠專家發表的最新研究首次發現,失眠不全然是受心理壓力影響,亦可能是先天基因使然。
救世軍:分擔家庭照顧壓力
4 月 2 日是「世界關顧自閉日」,其實除了自閉人士需要得到關注,其照顧者也是亟待支援的一羣,因為他們每天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自從得知耀光患自閉症兼輕度智障後,他的媽媽默默付出,直至 70 多歲,健康衰退,仍貼身看顧年近 40 的兒子。想當年,普遍香港人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不足,她對社區支援的了解並不多,因而慨嘆:「無人分擔,全都靠自己。」
江皓昕:「一念無明」——精準導引,精彩演出
作為一位新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一念無明」顯示出的導演造詣高得驚人。好的導演的職責,顧名思義就是引導演員去演,把作為一個人的演員在鏡頭前徹底轉化成另一個人。乍聽簡單,卻似蒸豆腐反而是最難掌握的道理,想到扭盡六壬的極端點子並不困難,困難是把平平無奇的 common people 寫得讓人信服,把日常感情真實而濃烈地呈現在畫面上。要拍人,你先要對做人這回事非常清晰。說到底,電影就是說人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