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相信,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是勢在必然的事。有人認為藝術創作或許是保存人類尊嚴的最後堡壘。創意,不是人類才有的嗎?可是 AI 涉足創作工作,已不是罕有的事,例如 AI 現在愈來愈精於作曲。AI 的作品聽起來是甚麼感覺?試聽聽這 3 首歌曲。
AI
|共46篇|
自動機械發展:從巧奪天工到搵笨「必勝人」
在 18 世紀啟蒙時代,歐洲貴族紛紛著迷新知新見新技術,當時歐洲人又視東方產品為「異國新潮貨」。有人就趁此潮流,製作假機器以巧詐名利,這台假機器就是自動下棋機,而因為機器的外貌如有位土耳其人坐在棋盤前下棋,故又稱「土耳其機械人」。此機器並非出自拜占庭人之手,而是由匈牙利人肯佩倫所製。
未來臨終關懷:AI 為你預測死期
人工智能(AI)以革命性姿態,在眾多範疇帶來巨變,而這項嶄新科技對於醫護服務,影響尤其顯著。現時一些研究人員利用 AI ,建立更完善的季節性預報,為發展流感疫苗提供資訊。AI 亦被用於確診罕見病症,令病人得到所需治療。如今科學家還發現一種全新的應用方式 —— 以 AI 為重症病患預測死期,緩解臨終痛苦,走得更為安詳。
【CES 2018】Sony 重推電子狗,意義何在?
20 年前 Sony 推出了名為 AIBO 的寵物電子狗,成功掀起了全球熱潮,其誕生足以打入電子產品發展史,但往後數年,機械人科技顯然未如當初期待蓬勃發展,便在 2006 年被擱置。時隔十多年,Sony 宣布再度推出新一代 aibo,毅然重啟電子寵物計劃,未必只是出於懷舊和童年回憶,要復興的不僅是寵物小狗,而是公司在十多年前曾一度滑軌的機械人狂熱。
CES 2018:「實用」機械人,純屬噱頭?
備受全球注目的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CES)剛在上周舉行,各款新形機械人成為會場焦點,但這些「人類好幫手」當中,一些臨場失靈,停機不動,另一些則大而無當,有欠實用。外界遂有質疑,這些層出不窮的機械人產品,會否只是今年 CES 的噱頭而已。
Moyashi:完美的良心回路
石之森章太郎的「電腦奇俠」(人造人間キカイダー)中,主角次郎是光明寺博士所製造的人造人其中之一,特別之處在於被安裝了「良心回路」。光明寺博士想製造一個完美的機械人,於是透過「良心回路」賦予機械人人類良心的功能,能分辨善惡。但劇情安排是敵方組織在「良心回路」完成前將博士拐走,未完成的次郎無法完美分辨善惡,而且每次聽到特定頻率的笛聲就會發狂。電腦奇俠在播放當時的副題是「懷著不完全的良心回路,在善惡狹縫間苦惱的人造人的戰鬥!」故事最終其實是問一個問題:「完全的良心是甚麼」?
陶傑:「感工智能」EAI
21 世紀將會是人工智能抬頭的百年。如何將人的感情與人工智能雙結合,塑造出「感工智能(Emotion AI)」,簡稱 EAI,成為當前科學家最大挑戰。
陶傑:讓人工智能「看見」
今日美國人工智能的研究先鋒是一名華裔女子,北京出生的李飛飛。李飛飛認為,人工智能要惠及全人類,不止擁有自戀式的象棋高智能,還需擁有視像能力、語言能力、駕駛能力,將其他工業科技的能力與人工智能綜合起來,才可以令這個世界真正進入第三波工業革命,令人類的思維想像如虎添翼,豈止一飛沖天,簡直一躍進入無窮的宇宙。
IT 的悲劇:搶你飯碗的,卻要向它求助
對印度的 IT 人而言,AI 既是競爭對手,卻也是心靈慰藉。隨著自動化技術普及,印度科技業界出現裁員潮,被炒的 IT 人失去收入甚至存在意義,但在這空虛頹喪之時,他們尋求輔導的對象,竟是搶其飯碗的 AI。當地利用 Chatbots 接受網上心理治療的科技界人士,現時數以千計。從敵人身上尋求安慰,聽來既荒謬又羞辱,但比起向真正的心理醫生求診,此舉不只方便及便宜,更重要是夠隱秘。
全面數碼化的大學,還是大學?
E-learning 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若說用網上學習取代課室、PowerPoint、黑板;AI 取代老師,足不出戶就可以「上學去」,這未來教育的趨勢是烏托邦,還是異化的烏托邦呢?今年下旬,美國德州 A&M 大學兩位經濟學教授,將向數千名學生開展他們的微觀經濟學概論網上課程;而世界上最大的在線學習平台
Coursera,已擁有超過 2400 萬註冊用戶。威靈頓學院校長 Anthony Sheldon 爵士認為,10 年之內,技術革命將擺脫舊的教育觀念,永遠改變世界。今日,全面數碼化的課程未能完全說服家長和學生本身,但如同所有帶破壞性的新技術一樣,它帶來的,可能是教育產業現時最需要的、革命性的改進。
誤導智能鏡頭的簡單方法
政府或者大財團大機構在我們周圍佈下天羅地網,既可以是保安,當然也可以用來監控。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有臉部辨識技術,就一定有反臉部辨識的辦法。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最近研究的特殊眼鏡,宣稱可以令臉部辨識技術失效,誤導智能監控鏡頭。原理是根據肉眼辨識和電腦臉部辨識的差異,無須改變臉部影像的基本特徵,只改變影像的像素,就能誤導軟件,將有關信息錯誤歸類。
Gloria Chung:未來廚房 —— 會對話的焗爐
大廚把冰磗放進焗爐內:「烤焗後,只有𥚃面的魚會熟透,冰不會溶。」看到冰磚完整無缺「出爐」,打開冰磚,魚肉的熱氣徐徐滲出,大廚還即時探熱,魚肉溫度為 74ºC,在場的一眾傳媒,無不表示驚訝。這不是未來的事,而是 Miele 剛剛推出的 Dialog oven。
等不及?用 AI 續寫「冰與火之歌」結局……
好不容易昐來的「權力遊戲」第 7 季又落幕,下季開播時間似乎相當遙遠,觀眾意猶未盡不說,對小說續集的漫長等待同樣叫讀者沮喪。作者自 2011 年出版第 5 集「與龍共舞」後再無音訊,連劇集也只能脫離原著發展,讀者們除了重讀又重讀外,只能靠各式同人小說一解書荒。最近有書迷兼全端軟件工程師,就利用 AI,預測劇情,續寫小說。
在圖靈之外,另一位人工智能之父
承認吧,人類對人工智能(AI)的未來發展極之恐懼。由月前華文媒體誤傳 Facebook 機械人自創「秘密語言」而遭關掉,到近日專家呼籲禁止生產「殺戮機械人」,一脈相承的都是人類害怕 AI 會掉轉槍頭,反噬人類。有朝一日,如果像電影「智能叛變」的想像終於實現,屆時人類或會將怨恨轉嫁予「AI 之父」—— 圖靈,又或約翰麥卡錫。
陶傑:詮釋資訊的力量
德國網購公司奧圖收集了 30 億個網購和信用咭的買賣紀錄,再研究這 30 億宗生意交易時的天氣和交通條件,用電腦更精確計算手機時代人類的消費行為。奧圖發現:即使網購,只要消費者等待時間超過兩天,就可能失去耐性,從而出現所謂的「購物悔意」(Buyer’s Regret)。奧圖的 AI 系統,在一堆錯綜複雜的數據中精密計算,其中 9 成準確,能預測哪一些貨物在入貨之後可以在 30 日內售出。
陶傑:與極權監控衛星同在
21 世紀人類面臨 AI 革命,面對就業的前景,除了貴族子女還想進牛劍讀拉丁文,平民出身的中學生升讀大學,眼睛只瞄準 STEM 這四科:科學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因為這四科是設計、創造、使用、維修、更新人工智能,也就是 AI 技術的四大核心人才庫。
BingoBox 無人商店,能防止盜竊嗎?
以「免排隊、免結賬」作賣點的 Amazon Go 自助零售商店,配合視覺辨識及感測融合等智慧技術,讓顧客在無人當值的超市中採購雜貨,將購物體驗重新定義。但概念處於試驗階段,還未出師已被中國的初創企業 BingoBox 捷足先登,把構想付諸現實。
矽谷的歧視文化,滲透到你的手機?
本周 Google 一份內部備忘於網上流出,執筆的員工批評公司追求職場平等,乃不切實際之舉,引起滿城風雨。或許你認為矽谷男女應否同工同酬,跟你這位消費者毫無瓜葛,但網絡顧問兼新書 Technically Wrong: Sexist Apps, Biased Algorithms, and Other Threats of Toxic Tech 作者 Sara Wachter-Boettcher 在「華盛頓郵報」撰文反駁,直指美國科技界對女性及少數族裔的歧視,早已滲透到其產品當中,影響全球每位用家。
監控大國:人工智能如虎添翼
中國是舉世公認的「監控大國」,政府可以高度監視每個人的一舉一動,甚至超過奧威爾小說的想像。而隨著科技進步,中國政府目前已研發出可在罪案發生之前鑑定出嫌疑人,以「預防罪案」的監控系統。
Moyashi:AI 與 IA ——人工智能應用
所謂人工智能,不一定是個會跳舞說話或下棋的機械人,也可是一個系統介面。日本學者須藤修指其應用發展並非單一存在的系統,而是互相連結,成為人工智能網絡,連結的系統將來源各異的情報重新統合,賦予多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