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團經理人的無數工作,從購買樂譜、影印,到預訂綵排和表演場地、編排完整的綵排時間表、(用你可以想像到最友善、最激勵人心和最受歡迎態度)提醒樂手出席綵排,還有慶功派對的後勤細節,無一不被 Rebecca 細緻入微地安排妥當。你也許覺得以上種種工作都不過稀鬆平常,但我可以肯定的說,能幹地處理這些工作殊不簡單,而且不要忘記,Rebecca 仍要專注自己繁重的學業。
古典音樂
|共19篇|
Percy Leung:柏林國立歌劇院
2018 年 10 月,我開始了在柏林洪堡大學的訪問學者生涯。當時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走訪柏林所有古典音樂廳,舉世聞名的柏林國立歌劇院便是其一。
Percy Leung:2019 年第 47 屆香港藝術節音樂精華
去年第 46 屆香港藝術節的反應稍遜,未能吸引優秀及著名的演奏家來港演出。所幸的是,第 47 屆香港藝術節將邀來眾多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蒞臨演出,場面定必星光熠熠。以下介紹三個我認為最引人入勝的音樂表演節目。
Percy Leung:香港古典樂季精選
在上一篇專欄中,我談及城中旗艦級管弦樂團,香港管弦樂團新樂季的精選,文章刊登後,我又想到,為何不談談香港新的古典樂季呢?以下是我的推介,門票欲購從速!
【陶傑遊波蘭】走訪蕭邦博物館 聽一段前衛愛情故事
「旅行一定要人動、心動和情動。」「陶傑動世界」系列,陶傑將帶你去一趟波蘭,放慢步伐,以感官作遊記,做一個真正旅行家。
Percy Leung:港樂新樂季精選一覽
自 2012 年梵志登接替艾度.迪華特擔任香港管弦樂團的音樂總監後,這支城中旗艦級管弦樂團的水準有著戲劇性的進步。極高質量、精確地奏出每個音符,交融的聲音不同凡響,所有樂手都專心一致地回應梵志登流暢而投入的指揮。港樂新樂季的陣容令人印象深刻,以下是精選的亮點。
Percy Leung:一代音樂宗師
在莉勤教授因轉移性胰臟癌離世的前一年,雖然帶著生病和漸趨虛弱的身體,她仍每天教學,啟發和鼓勵她的學生,傳授他們智慧。莉勤教授的完美主義和對教學的奉獻精神、對音樂教育的熱情,以及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真正潛力的決心,令我萬分敬佩。
Percy Leung:歷圖爵士告別柏林愛樂樂團
歷圖爵士在 1987 年首次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的時候,音樂會中只有一首樂曲,就是極為龐大和令人內省的馬勒第六交響曲。經歷逾 30 年,歷圖爵士亦以同一首交響樂標誌他柏林時代的結束。
Percy Leung:(不)專業指揮研習課
上週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舉辦了一場進階指揮研習課。課程安排了來自世界各地的 8 位新晉指揮家前來學習,並安排了學校的榮譽教授 Sian Edwards 任教。我幸獲挑選為其中一位參與課程的指揮,成為我所屬大學首名獲邀參與該課程的學生。
Percy Leung:敲擊樂手之苦
在我有份演奏的神劇,約瑟夫.海頓的「四季」中有 28 位小提琴手,即使其中一位出錯或是彈錯了一個音符,觀眾皆難以察覺。然而,作為敲擊樂手的我便沒有這般幸褔。在短短一節樂章中,我需要在 1 分鐘內兼顧敲擊低音鼓和鈸。當我猶如獨奏者般敲響這些樂器,正正由於它們迴蕩全場的響亮聲線,絲毫差錯都將顯露無遺。敲擊樂手若有半點差池,所有觀眾都一清二楚。
In my performance of Haydn’s The Seasons, there were 28 violinists. Hardly anyone in the audience, if any, would realise if a violinist had made a mistake or played a wrong note. However, this was not the case for me, who played the bass drum and cymbals together during the minute when I actually had to perform. As I was playing these instruments alone like a soloist, and because of the tremendous sounds that these instruments made, there was no hiding if I made a mistake. Everyone in the audience would know if I was late or early to an entry.
Percy Leung:香港音樂廳內的尷尬事
光看香港學童學樂器的風氣,其實難以完全說明我城古典音樂發展停滯的問題癥結,讓我們來說說本地音樂廳聽眾各種有/無禮舉止,可能更有啟發性。
By simply looking at how Hong Kong’s children learn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cannot fully explain the stag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music in our city. It is essential to look at the behaviours and etiquettes (or lack of) in the city’s concert halls. The following two areas deserve greater attention.
【短片】大勢講:亞洲與西方的音樂土壤,分別在哪裡?
香港家長喜歡子女「一生數藝術」,學鋼琴已經是最基本,圓號、巴松管、豎琴也要學。香港理應該被稱為「東方維也納」而非「文化沙漠」,但為何香港成不了「維也納」?亞洲與西方的音樂土壤,到底分別在哪?
熱鬧如斯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逢西曆元旦,西洋古典樂愛好者,多數也會費一番心思,以尋得途徑觀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電視播映頻道。平常的古典洋樂演奏會,對一般香港人來說,氣氛或甚嚴肅,入場觀賞者必須衣履整齊。若然樂曲未完,只因休止符而暫止,卻在此刻拍錯手掌,就是一大尷尬事。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與平時的演奏會相比,氣氛則歡愉得多。表演者不止有樂團眾人,亦有臨時演員,有舞蹈家,而指揮家往往也「玩埋一份」。
林喜兒:Mozart in the Jungle —— 真真假假的音樂世界
Mozart in the Jungle 寫古典音樂圈的故事,主角 Rodrigo 正是以杜達美為藍本。不過劇情其實跟杜達美的個人故事關係不大,劇集是根據一位雙簧管演奏家 Blair Tindall 的回憶錄改編而成。或許因為故事來自樂手的回憶錄,雖然編劇多少也有點加鹽加醋,但劇集描寫的的古典音樂世界卻非常貼近現實,描寫古典音樂世界的眾生相,音樂家的生活不只是台上的演出,而是不斷的爭名逐利、複雜的男女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掙扎等。事實上,大師雖然被神化,卻也不是神,樂團陷入嚴重的財政困難,任你的音樂造詣如何出神入化,也必須面對現實。
藝評:薩爾斯堡室樂團與安德塞斯基
來自奧地利薩爾斯堡的樂團,當然會選奏當地有代表性的樂曲。這次,薩爾斯堡室樂團(Camerata Salzburg)只選了莫札特和海頓的樂曲:上半場是莫札特專場,下半場則留給海頓。
藝評:澳門「玫瑰堂」聆樂記
澳門文化局近年積極開拓另類場地(或因太缺正規音樂廳吧),「教堂音樂會」、「大炮台音樂會」等特色音樂會已成澳門音樂節賣點。玫瑰堂是最常舉行音樂會的澳門教堂。12 月初,我在此聽了澳門樂團的「拉丁隨想曲」音樂會,擔任獨奏小提琴的,是澳門樂團首席保羅‧莫連拿(Paolo Morena),指揮是羅伯特‧賈諾拉(Roberto Gianola)。雖然是免費音樂會,但節目內容毫不馬虎,約一小時的曲目包括:巴卡羅夫(Bacalov)「小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隨想曲」(Capriccio Italien),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
2016 年最暢銷的音樂人是……
2016 年最好賣的音樂人不是 Beyoncé 也不是 Kanye West,而是來自 18 世紀、今年 225 周年忌辰的莫札特。據環球音樂統計,莫札特合輯「Mozart 225」在 10 月 28 日推出,5 星期內售出 CD 突破 125 萬張,銷量高於 Beyoncé 的白金新碟「Lemonade」。古典音樂明明日益式微,莫札特的反彈究竟別具意義,抑或只是一場意外?
雷米諾雅:神奇的管弦樂團演出之夜
兩周前在荃灣大會堂演奏廳的另類管弦樂演出:Whitacre conducts Whitacre: The Hong Kong Début。完場前是日本國獸哥斯拉與金髮美男指揮 Eric Whitacre 與台下觀眾的互動式輕歌曼舞道別。百分百絕對是一場管弦樂界的離經叛道、充滿玩味之創舉。
為甚麼當代沒有古典音樂?
當代是有古典音樂的,不過幾乎無人留意:不是在主流曲目音樂會裡,偷偷塞進一首新作,就是在音樂節,例如一年一度的「BBC 逍遙音樂節」(The Proms),聽眾才驚覺還有人創作古典音樂。樂評人 Ivan Hewett 分析當代古典音樂的死因,時代口味改變只屬其次,荒謬體制才是扼殺當代音樂家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