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事八卦、講是講非,在古今中外都談不上美德,但英國古典學教授 Fiona McHardy 指出,在古希臘時期,社會低下階層無權無勢,想要伸張正義或報仇雪恨,說三道四散播流言往往是可靠手段,在不健全的司法制度下,流言更可以殺人。
民主
|共65篇|
唐明:英國國會排排坐的奇趣
英國國會保持排排坐的傳統,更重要的因素當然是議事氣氛,而這是中國人很陌生的概念。關於英國國會的獨到之處,前首相卡梅倫形容:乃是「一半似博物館、一半似教堂、一半似學校」的混合物(Half like a museum, half like a church, half like a school),這句話透徹精闢,切中本質,就是他的數學不太好。
唐明:巴黎又燒起來了
1989 年法國大革命 200 周年紀念的時候,戴卓爾夫人接受法國電視訪問,毫不留情面說法國大革命並沒有成功爭取人權宣言的第一條,亦即人人生來自由平等。她認為,英國的大憲章,美國的獨立宣言,以及聖經的十誡,才是保障自由的根本。
Moyashi:示威的意義
可能是因為示威者本身也要工作的關係,所以通常是週末時間進行。但在平日的示威中,參加者多數只見年紀較大、應該已經退休的老人。仔細一想,就覺得整件事非常奇妙:在政府要員幾乎都不辦公的週末時間,在狹窄的行人路上一字排開,進行著只有在監視的警察才看見的示威。到底示威是示給誰看?
為何公投不似預期般民主?
近年國際上的公投愈來愈頻繁,由英國脫歐到加泰隆尼亞獨立,事無大小都交予全民公決,理應最是民主。但原來早有政治學家質疑公投制度,將錯綜複雜的政策議題,簡化為「同意」和「不同意」的選項,要求公民在短時間內表決,不但無法化解爭端,更可能埋下禍根,違反基本的民主原則。
「前蘇聯國家」是不合時宜的政治標籤?
烏克蘭新聞工作者 Maxim Eristavi 評論指,蘇聯解體已將近 30 年,國際傳媒依然常用「前蘇聯國家」的刻板標籤是不合時宜;有國際關係學者和議指,這些國家面貌多樣,獨立後發展軌跡迥異,作為世界公民,有必要以多元角度重新認識地球的這些角落。
鄭立:烙印戰士 —— 其實神很民主,又很謙虛?
「烙印戰士」是套很出名的作品,在港澳與台灣也非常的受歡迎,所以有本地化的中文版。但是,如果你有細心留意的話,中文版單行本當中,是少了一話的,在這話中,可以說這故事的反派,格里弗斯的意識,遇到深淵中的「神」。
陶傑:公投,到底是民粹還是民主?
據說民粹是壞的,但民主是好的。若公投代表民粹的抬頭,公投第二次決定留歐,到底又是民粹的勝利,還是民主的彰顯?若民粹的結果,是再回頭決定留歐,則下一次杜林普大選連任,又算不算是民粹伸張之勝?
陶傑:中東 —— 美國的墳場?
總統杜林普對待沙特阿拉伯,不斷強調一千億美元的軍火交易,聲稱美國若制裁沙特如同制裁自己。強人總統此時露出了商人執政的缺陷。首先,不論做不做生意,中東一向是美國外交和美國總統的墳場。
不丹人愛君主,不愛民主?
快樂國度不丹,日前結束第三次國會選舉。 2008 年首次大選以前,不丹仍是君主專制國家,但對不丹國民來說,民主似乎未必帶來快樂,反而增添痛苦。「華盛頓郵報」到不丹採訪,發現相比君主立憲的民主政體,有人更懷念過去的君主專制。
如何防止人工智能淪為極權工具?
英國作家 George Orwell 逾半個世紀前名著「1984」,描述極權政府如何利用科技監控人民,此書近年出乎意料重登暢銷書榜,想必與故事中極權惡夢臨近有關。近年屢傳有國家以大數據監控人民,尤其令人疑慮人工智能會否助紂為虐,究竟這樣的未來是否不可逆轉?知名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新書「21 世紀的 21 堂課」,為危機抽絲剝繭,提出人類反抗極權的可能。
陶傑:不夠專制的缺點
美國發動貿易衛國戰爭,中国股票大跌。有學者認定貿易戰中国必不敵美國,但此一評估,似過度樂觀。
【盜亦有道】18 世紀海盜的憲政民主
依據我們的文化想像,海盜要不是生性浪漫、狂放不羈,便肯定是無法無天、嗜血成性,很少人認為海盜處事嚴謹、紀律嚴明。經濟學家 Peter Leeson 卻提出異議,他形容 18 世紀海盜普遍實行類似憲政民主的政治制度,每名船員加入都必先簽署約章,船長按照約章以民主選舉產生,重大事務以公投表決,其民主狀態比當今很多國家還要理想。
鄭立:香港共和國 —— 高官把社會搞成怎樣也沒所謂,反正後代退休都在加拿大
「香蕉共和國(Junta)」 發生在某個裝成民主有議會、有制度的專制國家,玩者扮演的是這國家裡的黨派或家族。對了標題我寫錯了,是「香蕉」共和國,我文盲寫錯了。
唐明:整容是終極平等的第一步
中國人內心對雙眼皮的渴望,可以說自此一發不可收拾,錢鍾書也在小說裡藉機影射林徽音割雙眼皮的經歷,他以獨有的幽默風格這樣形容:「單眼皮呢,確是極大的缺陷,内心的豐富沒有充分流露的工具,宛如大陸國沒有海港,物產不易出口。」
陶傑:群氓的舊戲和新角
中國的學院知識分子,看見「文革」狂熱的紅衛兵,以及今日網絡中國五毛掀起的攻擊,一度對中國的時局在網絡時代非常警醒。
敍利亞戰爭從何而來?何以至斯?
英美法三國日前聯合對敍利亞發動攻擊,向敍利亞發射過百枚導彈,空襲敍利亞的軍事設施以及科研中心。屈指一算,今年敍利亞戰爭已進入第 8 個年頭。戰鬥中超過 465,000 敍利亞人遇害,逾百萬人受傷。國家戰前的 2,000 萬人口,現有近半人流離失所。經常在新聞聽到的敍利亞,是國民每天活在戰火恐懼中的國家,到底敍利亞戰爭從何而來?何以至斯?
飛機上,為何不可拍空姐?
當你在機艙之內拿出手機,無論想拍照還是做其他事情,都一定會有空中服務員前來制止,讓你顯得十惡不赦,並好像輕輕一動指頭,都會危害全機乘客的人身安全。任何乘客,拿著手機做任何動作,在空中服務員眼中都一概不允許。但他們憑甚麼?事實上,根本沒有聯邦法例禁止乘客在機艙內拍照。
陶傑:中日維新的起跑線
明治維新 150 周年,對照中國失敗的戊戌變法 120 周年。亞洲這兩個大國,19 世紀初就受到以英國為首的西方文明挑戰、教育、輔助。但在西方老師面前,一個雖然在太平洋戰爭中表現失常,但半世紀後考試取得的是滿分。而另一個學生似乎不斷留級,幸虧他的父母很有錢。
陶傑:波蘭匈牙利發生了甚麼事?
波蘭在歐盟之內,與匈牙利、捷克,對收容地中海難民政策抗拒最力,同樣是前共黨國家,不接受「政治正確」的歐盟左翼思想,但同時又如普京,波匈兩國對全國廣播傳媒收緊控制。2016 年 7 月之前,波蘭 164 名記者和新聞播音員辭職或被解聘,令歐洲議會、人權組織與法庭深為不安。至於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則更為仰慕獨裁。他曾示很認同中國的習近平個人管治,希望向俄中的管治風格系列吸取「長處」。波蘭和匈牙利發生了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