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男為脫獨,不惜重金求教所謂「溝女大師」學習如何贏取女神芳心。諸如此類的課程,其實早於歐美蔚成風氣,有研究發現,這類把人際互動化約為公式的調情技巧,很多時都無法幫助獨男脫獨,但他們還是會自掏腰包繼續上課,其背後存在一套操縱學員心理的邏輯。
人際關係
|共77篇|
愛情無政府主義,能夠緩減我們情傷?
瑞典學者 Andie Nordgren 提倡「關係無政府主義」,主張人與人有權為每段關係自由立約,縮減期望與現實落差;愛亦不必由伴侶所壟斷,「朋友」還是「戀人」都不用分那麼細,希望以真正的大愛,緩減不必要的傷害。
人與機械人的終極關係:戀愛
美劇「西部世界」講述人類在主題樂園中,對模擬真人的機械「接待員」為所欲為。而在現實,的確有人嘗試開設機械人妓院。不過,洩慾工具也許不是人與機械人的最終關係。作家及記者 Greg Nichols 認為,某天機械人將跨過與人類之間的鴻溝,與人類戀愛。
古希臘弱勢社群的復仇武器 —— 流言蜚語
諸事八卦、講是講非,在古今中外都談不上美德,但英國古典學教授 Fiona McHardy 指出,在古希臘時期,社會低下階層無權無勢,想要伸張正義或報仇雪恨,說三道四散播流言往往是可靠手段,在不健全的司法制度下,流言更可以殺人。
日本校園欺凌史
有香港中學男生被同學剝褲凌辱,數名男生在旁嬉笑,校方指這並非欺凌,只是同學玩得過火。但有該校的學生指,該校的欺凌情況普遍,屢次投訴不果後因而轉校了事。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嚴重,未成年者的自殺案中,其中 3 成的原因是源自學校問題。校園欺凌除了直接毆打、還有集體無視、強迫盜竊、強迫在女同學面前自瀆,曾有將受害者迫到自殺的案例,更有部分事件是加害者親手把受害者殺死。
Home office 團隊如何才能成功
網絡時代,Home office(遙距工作)愈來愈普遍,但是這種工作方式,最大的挑戰是團隊互動,和僱員自律的問題,有如放風箏,需要找到效遙控的線索。
預測何時分手,及後就是商機?
人際關係中有不少變數,難以預測,但在數學上,準確度高的戀情有效日期即將出現。對開發人員來說,這亦是一個重要的參考,網媒 Vox 近日就有專文探討相關問題。
機不離手的你,為何還買賀卡?
這個年頭,雖已沒多少人寫信,卻還有不少人寫卡。逢年過節,賀卡架前都站滿了人,逐張拿起盤算著要送給誰。而據網媒 Vox 報道,美國也有類似「盛況」。縱然整體盈利逐年下跌,業界龍頭 Hallmark 亦要大幅「瘦身」,但賀卡仍有龐大市場,每年創造 75 億美元銷售額。
一年流流長,總遇上幾個人渣,不打緊,原諒他們吧!
一年之間,有意或無意的說話及事情,都可能會傷害到你。與其咒詛,不如趁一年完結即將有新開始之際,寬下心來原諒他人。不少研究指這或有益健康,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近日就有專文,奉勸大家將積怨留在今年,把原諒作為最好的佳節禮物。
【討厭聖誕人士專用】聖誕節求生指南
誰說聖誕普天同慶?假期理應休養身心,但聖誕聚會擠滿你的日程;眼見街裡愛人一對對,孤家寡人自覺格格不入,有伴侶者亦要為聖誕驚喜費煞心神,「放閃」背後有苦自己知。說穿了,聖誕從不普天同慶,是時候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了!英國健康心理學教授 Karen Rodham 提供 5 大專業意見,與天下討厭聖誕人士共渡時艱。
在團隊中獲得安全感,工作表現也更佳
工作佔生活大部分時間,如果整天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身心俱疲之餘,又不能發揮所長。這不只是打工仔的「無病呻吟」,已有研究表明,工作團隊如果令員工擁有「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成員可以用自己習慣的方式工作,提出意見或批評而沒有後顧之憂,就可以表現更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志不同不相為友?Unfriend 前,請聽亞里士多德一言
在波詭雲譎的政局下,社交媒體變得意見紛陳,面對結識多年的好友,在 Facebook 上發表跟你意見相左的言論,你有可能耐不住想要 Unfriend,但哲學系教授 Alexis Elder 卻叫大家三思而行,先參考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見解。
青年不再愛做愛?
日本有所謂「草食男」、「草食女」的「無性趣」一族,引申出國家「少子化」的問題。但現時即使在美國,青年性慾減退的現象亦逐漸浮現出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在 1991 至 2017 年的調查發現,在高中時期有性交經驗的青少年,比例由 54% 降至 40%。即使是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亦出現類似問題。何以當代青年變得不愛做愛?專欄作家 Marisa Bate 於英國「電訊報」撰文,解釋新一代性愛倒退(sex recession)的現象。
完美主義者為何愈來愈多?
完美主義往往都讓人又愛又恨,它有時代表了積極奮鬥的決心,但同樣地,它從來都是一個人性的弱點。走向極端的完美主義者,不但無法擺脫抑鬱和焦慮,更是一個讓人遠離成功,走向毀滅的漩渦。儘管世界愈來愈不完美,但社會上的完美主義者,人數卻逐年上升。巴斯大學 Thomas Curran 和約克聖約翰大學 Andrew Hill 兩位博士生於今年初聯合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今日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三地的大學生,比起 90 年代抱有更強烈的完美主義心態。
旅行經歷不有趣,只你一人未發覺
放假去旅行是辛勤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最佳的放鬆良藥。假期完結,除了派手信,當然是要分享旅行期間所發生的樂事,雖然本著「開心 share」的好心,但 Vox 的旅遊記者 Aditi Shrikant 最近就撰文指出,別人其實沒有很喜歡聽這些故事。
不忠的女人,不見得是你想的那樣
古今中外,女子總被視為感性動物,認定她們較為忠於伴侶,出軌也是為情而非為性。但事實呢?耶魯大學人類學博士 Wednesday Martin 分析數據,並採訪 30 位專家及女性後,發現那些關於女性性慾的描述,全屬「毫無根據」的假設。她在著作 UNTRUE 破除有關女性與性觀念的常見誤解。伴侶治療師 Ian Kerner 在 CNN 的健康專欄中歸納出以下 3 個。
兄弟姊妹對你的影響,比你想像更深
有兄弟姊妹的人,父母大抵都會說過:「希望你們長大可以有伴,而這個伴可以代替父母陪你走更遠的路。」之類的說話,說話的目的是為了兄弟姊妹之間相親相愛也好,是為平息爭吵也好,無可否認,他們大都是在一生中出現時間最多的人,前「大西洋」副總編輯 Ben Healy 近日就撰文探討,兄弟姊妹是否比父母更具影響力。
不用智能手機或社交媒體的人,教曉我們甚麼?
無論在上班途中、用膳時間、如廁期間、臨入睡前,我們已習慣機不離手,無時無刻在社交媒體更新好友動向、國際趣聞、分享自拍照以刷存在感…… 我們似乎都忘了,10 多年前智能手機還沒那麼普及的年代,我們是如何過活的?英國有大學對拒絕使用智能手機或社交媒體的「少數族群」展開研究,從他們身上重新反思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拗得多,才會進步更多
上班族比任何人更信奉以和為貴,面對朝見口晚見面的上司同事,總勸自己忍一時風平浪靜。但幾位來自不同範疇的專家皆指,你該對質疑自己的人心存感激才對,因為願意反駁的人,才是那個令你進步的人。
低頭族長者 心理更健康
有人覺得智能手機削弱人際關係,讓人低頭獨對智能手機,躲進網絡世界,代替親身互動,每個人都成了孤島。筆者近期的一項研究卻發現,對 55 歲至 70 歲人士而言,手機是眾多通訊工具中,最有助他們鞏固與維繫其強連結的關係,因而令他們感到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