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失業黑洞:長補助低工時非禍首

A+A-

法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直逼 1997 年歷史高位(10.8%),青年無業比例更高達 25%,總統奧朗德宣佈進入「經濟緊急狀態」,祭出 20 億歐元緩急,包括推行學徒培訓、津貼招聘計劃。輿論普遍看淡就業前景,有指改革並無觸及昂貴僱傭合約、奢侈失業補助等勞工法例,於事無補。世界報則指出,法國並非最慷慨的國家;較低工時對失業影響亦非如直覺所料。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則認為,法國蕭條肇因在於政府急於加息加稅,窒礙復甦。

自奧朗德 2012 年上任,法國失業人口增加 65 萬,升至 350 萬人,佔整體勞動力 10.6%。日前政府宣佈緩和失業方案,例如:公司每以最低工資 1.3 倍薪金聘請失業人士,即獲 2,000 歐元津貼;為 50 萬待業青年提供職業培訓,特別是資訊科技及環境行業。

 

france_unemployed

 

由 1980 年代中期起,法國失業率一直偏高,徘徊 7% 至 10% 之間,多屆總統及總理誇口要達致全民就業,夢魘卻驅之不去。如今奧朗德競逐 2017 連任總統,聲稱要「扭轉失業潮」,難怪民眾反應冷淡保守陣營則指新措施「侮辱失業者」

 

president_promise

 

緊縮加劇失業潮

法國的勞工法經常為人垢病向僱員傾斜,不利商業發展,譬如失業補助長達兩年,就被指消磨求職意願。不過,法國並非補助年期最長的國家,與丹麥及西班牙並列第二,最慷慨的國家是荷蘭,補助期長達 38 個月,卻不見得經濟復甦較慢,反而比其他歐洲國家表現得更好;而且法國規定,領取失業救濟時期與工作日數掛勾:工作過一日,就補助一日。另外,經濟學家皮凱提指出,自 2009 年起,歐美經濟一度回穩,至 2011 年法國奉行緊縮政策,大幅加稅,窒礙市場復甦,導致失業率回升之餘,福利支出隨之增加,最後反而加重財政負擔,2015 年失業補助金額就高達44億歐元,官民雙輸。換言之,失業補助並非問題本身,問題在於政府宏觀失調,箝制就業市場,因而造成高昂福利負擔。

工時短代表高效率

另一箭靶是 35 小時標準工時。英國首相卡梅倫就大力批評,自 2000 年實行至今,法例令法國企業成本增加,失去競爭力,因而削弱經濟,打擊就業市場。法國經濟部長馬克隆日前就放口風,表示有意放寬工時。低工時與競爭力有無必然關係?根據經合組織(OECD)2012 年數據,荷蘭全年人均工時為 1,384 小時,雖然並無立法規定標準工時,但實際工時為成員國中最低;而歐豬之一希臘則是全歐洲最「勤力」的國家,2012 年人均工時長達 2,017 小時,高出德國四成,社會經濟的競爭力卻大幅落後。國際勞工組織工時專家 Jon Messenger 指出,工時與生產力往往呈現反比關係:工時過長,表示生產力低,才以時間補足產量。

法國勞工法並非全無問題--譬如總理瓦爾斯就批評過全長三千五百頁的勞工法例「無法閱讀」--高失業率卻另有主因,即使鬆動法例,估計成效不大;另一方面,奧朗德的小修小補,例如培訓計劃僅僅將「待業」轉為「求學」(類比例子如副學士),並無真正創造就業機會,亦只能一時應急。經濟學家 Yannick L’Horty 預測法國前途黯淡,認為失業率並未見頂,前車可鑑,愛爾蘭 1987 年失業率就飆升到 20%,最後由政府出面與工會及僱主制訂「社會伙伴」協議,方才止住升勢。今日法國人比香港人更悲觀,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