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改變歷史

A+A-

人類今日的歷史,六分由人手寫就,四分天氣塑成。單論近二、三百年,氣候左右歷史事件的例子不勝枚舉: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拿破崙與希特拉侵俄戰爭、D-Day 諾曼第登陸、敍利亞內戰等,而全球暖化迫在眉睫,世界命運更繫於一「度」。歷史證明,順應自然的人類,才會得到勝利女神的祝福。

 

旱災加冰雹促成法國大革命

大革命之前,「第三階級」佔法國九成人口,其中絕大部分是小農,而農民擁有全國三分一土地,貴族及資產階級則各有四分一。1788 年春天法國旱災,農地歉收,主食麵包價格飛漲,高達佃農平均收入 85%,此外還需繳稅供養貴族及教會。同年 7 月,冰雹以前所未見的規模摧毀農田,數百座村莊未來幾年無法收穫作物。「雹上加雪」,嚴冬降臨法國,河川結冰,穀物難以運輸,造成麵包匱乏,有人強行開倉搶糧。資產階級加以利用騷動,並以「黑函」(libelle)小報等方式煽動農民仇視國王。主食從缺,加上對政府的不信任,農民情緒高漲,革命大勢已成。「馬賽曲」歌詞就有一句:「前進!前進!讓骯髒的血灌溉我們的農田!」

 

napoleon

拿破崙:早知俄國又熱又凍……

俄羅斯天氣極端,可以好凍,可以好熱。1812 年,拿破崙六十萬大軍借道立陶宛進軍莫斯科時,正值酷暑,僅僅兩個月內,部隊約十萬人死於酷熱及衰竭。俄國兵力僅十八萬,不願正面交鋒,一直撤退,途中燒毀村落補給,連莫斯科亦付諸一炬。法軍見無便宜可撿,10 月宣佈撤退,其時天氣和暖,拿破崙還嘲笑宣揚俄國冬天如何恐怖的人。一個月後,大雪遍野,法軍並無冬季制服,唯有披上從莫斯科搶掠的毛皮、絲綢女裝禦寒。融雪之後,路面泥濘不利車行,法軍沿路棄置大量馬車,共十六萬匹馬及八百門大砲留於俄國境內。至 12 月,氣溫跌至零下 38 度,士兵為搶衣食開始互相殘殺,四日內共四萬人死亡,最後僅三萬法軍有命返抵法國。拿破崙神話自此破滅。

 

希特拉:早知俄國又大又凍……

人類總要重複相同的錯誤。希特拉與拿破崙同樣侵俄,同樣低估天氣的力量。其時德國氣象學家鮑爾向希特拉保證,1941 年及翌年冬天氣候溫和,事實證明天文台又一次誤報天氣。德軍「紅鬍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三叉進軍蘇聯,第一階段大捷,希特拉以為戰事快將告終,因此毫不在意春季泥濘期,結果德軍坦克及馬車陷入泥沼。11 月莫斯科氣溫降至零下 40 度,駐紮附近的德軍衣衫單薄,槍械凍結,砲彈受潮,大雪封路之下,被迫撤退,轉攻史達林格勒。1942 年 11 月,紅軍反擊,在大雪掩護下包圍德軍,俘虜十萬人,而惡劣天氣阻礙了德軍補給,饑寒交迫之下,第六軍團要求希特拉放棄史達林格勒,卻被拒絕,最終於 1943 年投降,約二十三萬人死亡,大部分死於饑餓、疾病和嚴寒,而蘇聯共有二千八百萬人死亡,超過七萬座村落夷為平地。納粹東面戰線崩潰,埋下史達林長驅直入歐洲的禍根。

 

Approaching Omaha

登陸諾曼第靠意外好天氣

盟軍反攻歐洲計劃「大君主行動」(Operation Overlord)籌備兩年,即使軍力、地形均預計詳盡,成功與否仍視乎莫測天氣。搶灘時分須有五公里能見度,水面平靜,海軍才能發砲,而好天氣必須維持最少 36 小時,登陸部隊才有時間攻克碉堡。天氣因素極為重要,以致美國頒令封鎖所有天氣新聞,1944 年更僱用一萬九千名氣象人員。經氣象人員估計,5 月有三成時間天氣見好,而 6 月則會出現暴風雨,但盟軍為配合空中增援部隊,任務順延至 6 月 5 日。豈料 6 月 4 號暴雨大作,而天氣不見得好轉。這時冰島外海一艘軍艦回報氣壓持續上升,表示英倫海峽上空冷鋒或將形成高氣壓,為 6 月 6 日黎明時分帶來有利天氣。不過,三個氣象預測中心並無把握,最後以二比一比數下,建議攻擊,盟軍總司令艾森豪拍板通過。前夕暴風阻礙了納粹海軍巡邏偵察,盟軍登陸得以較為順利,至此反攻大陸全面展開;假如延期至後備日(6 月 18 日或 19 日),盟軍將迎來一場暴雨,補給和後援受阻之下,未必就能成功搶灘。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敍利亞大旱滋長 ISIS

敍利亞大旱,與 ISIS 有何關係?美國國務卿克里指出,內戰爆發之前,敍利亞經歷大旱,兩件事並非巧合。「旱災之下,約一百五十萬人由農村移居城市,加劇了當地局勢動盪。」研究顯示,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地中海東部持續升溫,土壤濕度下降,往後只會愈趨旱燥。農民無以為生,流離失所,容易被極端組織吸納。因此 Naomi Klein 等論者認為,解決全球暖化,才能解決戰亂,亦是長遠和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