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 堅.一帶一路

A+A-

梁特首在施政報告上逾 40 次提及「一帶一路」,今天更帶領數十位工商金融業界到印度訪問力銷。在政府看來,「一帶一路」應是 2016 年香港的關鍵詞。依習近平總理的說法,一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聽上來響噹噹的,那究竟歷史上的「堅.一帶一路」又是甚麼?

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首現於公元前約一世紀,是連接東西方最近的一條路徑。商人以路徑經商到中世紀。由於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特產絲綢輸出西方的要道,所以被稱為「絲路」。

絲路必須經過歐亞大陸乾燥的內陸沙漠,因此水資源極為珍貴,而散佈在沙漠上的綠洲城市就發揮了中轉站、補給站的功能,故此絲路亦被稱為「綠洲之路」。絲路的開拓對任何人來說都十分重要,無論是駱駝商隊、中國或伊斯蘭的遠征軍,以及唐代的三藏玄奘法師到天竺(今天的印度)取經時的必經之路。

它的發展促進了東西方物質和精神上的交流,一方面把中國的養蠶造紙技術帶到西方,另一方面把希臘和波斯的文物運到日本。從西方的羅馬、巴格達到東方的敦煌、西安,甚至日本奈良,就是古絲路的「經濟帶」。

海洋之路

歷史上有一條「海洋之路」,類似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公元七世紀,唐朝跟伊斯蘭國家開始接觸,「海洋之路」從此出現。由於船可應付更大量的運輸需求,故海運在近代成為東西交通的主要動脈。

海洋之路因運送世界有名的景德陶瓷和日本陶器,而擁有「陶瓷之路」之名。中國發明的火藥和指南針等技術,也是經此路發揚光大,促進西歐文明。

第三條路

除了絲綢之路、海洋之路,還有一條連結東西文明的要道較少被提及:「草原之路」。由於它從南俄羅斯貫穿蒙古高原的大草原地帶,所以被稱為草原之路。

在草原之路一帶,自古有遊牧民族的蹤跡,這些民族與周邊農耕文化的社群接觸、交流。最初稱霸此路的,是在公元前六世紀統治現南俄羅斯一帶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Scythians)。斯基泰人是「戰鬥民族」,驍勇善戰,其實就是史書上的「匈奴」、「月氏」等各族。

以上三條路,都是建基於從前交通和通訊不甚發達的年代,現在一個 Slack 已經可以跟世界各地的伙伴交流,西走「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有待商榷,但看來許多中國人都不跟習大大西走,反而東渡日本炒當地樓,身體果然最誠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