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現在,換你來選擇了

A+A-

事情太多,時間太少,壓迫過多。這可能是現今世代的普遍感受。即使,我們的內心,深藏著嚮往自由的意象。現實,往往讓我們誤以為,只是自己的幻想。在想像與現實之間,好像隔著一堵厚厚的牆。除非我們願意撞牆,否則,就好像只能這樣了。真的嗎?

於本年1月離世的搖滾巨星 David Bowie,1987 年於德國柏林的演唱會中,透過大氣電波,向受困於圍牆另一方的人,唱出 Heroes 一曲。兩年之後,圍牆倒下。兩者是否有關聯?答案由你探索和判斷。

2009 年,相隔了漫長的 22 年,同樣是 Heroes 一曲,出現在獲得2010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The Cove 之中,其意義由反映人類困境、推倒圍牆,昇華為捍衛非人類動物的自由和生命。

圖片來源:thecovemovie.com
圖片來源:thecovemovie.com

兩者之間的跳躍,又何止是翻牆或是拆牆可以比擬的?

Hero 一字,追溯至古希臘,含有 demi-god,即半神之意。我們可能以為,英雄必然是身懷絕技、能力非凡,打不死的嗎?會否純粹由於我們看了太多的超能力英雄漫畫電影?

同樣是巨星,神話學大師 Joseph Campbell 向我們揭示:讓你卻步恐懼的洞穴之中,蘊藏著你苦苦尋覓的寶藏。

簡單的道理,出自於大師之手,份量就好像變得有點不一樣了。是嗎?可以想像和明白,漆黑之中鬼影一般的景物輪廓,我們自然會疑慮。進退維谷,在洞穴的之前,我們選擇前進?或是後退離開?未知讓人恐懼,涉險需要勇氣。留在原地好像沒甚麼不妥當的。

只是,我們漸漸忘記了,我們是如何到達這裡的?如同我們對英雄的誤解,是否將勇氣看得太重了?我們會否以為,勇氣等同無懼?

其實,有疑慮是合理的。誰人能夠肯定,洞穴之中有甚麼危險呢?
可能真的有甚麼妖怪鬼魅陰影之類的,正在等待我們,伺機而動。
所以,繼續忘記就好了?

曾經英譯「道德經」的 Ursula K. Le Guin,在其波瀾壯闊的「地海傳說」(Earthsea)史詩巨著之中,給予主角的忠告是:如果你繼續逃跑,無論逃往何處,危險和邪惡會如影隨形。因為,是它們驅動著你前進的方向,你早已經被駕馭了。所以,必須換你主動選擇,必須尋索正在尋索你的黑影。

Hero,同時有「主角」之意。而我們每一個人,皆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現在,換你來選擇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