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龍——揭示暴龍家族稱霸之謎

A+A-
圖片來源:iStock

「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剛發表論文,命名了一種屬於暴龍家族的成員——帖木兒龍(Timurlengia)。帖木兒龍在烏茲別克出土,其重要之處在於解釋了暴龍家族登上頂級掠食者之位的演化過程--先有腦,再增磅!

為何發現帖木兒龍的化石如此重要?

古生學家從化石記錄已得知,暴龍屬由細碼演化至超大碼,如霸王龍(T. rex),但從當中演化過程一直撲朔迷離。主要原因是演化過程長達 2 千萬年(1 億萬年前至 8 千萬年前),但當中一直缺乏相關化石記錄,展現演化步驟。生活在 9 千萬年前的帖木兒龍,這暴龍遠房親戚的化石發現,正好讓古生物學家研究暴龍家族,如何由二流的掠食者進化成為頂級掠食者的稱霸之路。

另一震撼發現是,古生物學家發現帖木兒龍,已經具備了後期暴龍類所具有的大腦和內耳特徵,觸覺敏銳、具備認知能力,包括能聽見低頻聲音。古生物學家認為暴龍類腦部先發展,才再到身形發展,即是先講腦力,再講體力,兩者並行,讓其能夠在晚白堊世成功登上王者的寶座,直至所有大型肉食恐龍絕種之前,暴龍未輸過。

圖片來源:路透社
帖木兒龍的構想圖,至於身上有沒有毛,則並未確定。 圖片來源:路透社

 

帖木兒龍的外形

在暴龍家族中,帖木兒龍算是嬌小型,體長 3 至 4 米,體重約為 170 至 270 公斤,和一匹馬差不多。不過身形雖少,卻戰鬥力十足,帖木兒龍具備後期暴龍類的基本外形特徵,脖子彎曲,身體較瘦,身後的尾巴也不長。與暴龍一樣,帖木兒龍的前肢很短,手上僅有兩指,後肢長而有力,腦袋較大較長,兩排向後彎曲的鋒利牙齒,方便切割肉類,其主要捕獵對象可能是同期的大型草食恐龍,如鴨嘴龍(Duck-Billed Dinosaurs)。

發現過程

1944 年,蘇聯的調查人員在烏茲別克的 Kyzylkum 沙漠,Bissekty Formation 地層,發現暴龍類化石。於 2004 年,一隊考察小組在同一地點發現了一塊頭骨碎片,化石保存在俄羅斯科學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動物學研究所倉庫中。2014 年,英國愛丁堡大學暴龍專家 Stephen Louis Brusatte 造訪動物學研究所,發現倉庫中化石,便立即斷定其屬於一種未知的暴龍類恐龍。其後,一支由來自俄羅斯、英國、美國的古生物學家組成的聯合小組開始研究,除了這塊頭骨外,古生物學家發現了 16 塊,來自不同個體的化石標本,包括有下頜骨、方骨、齒骨、頸椎骨、背椎骨、尾椎骨、爪子等。

手繪帖木兒龍的骨骼結構圖。紅色代表新發現的帖木兒龍骨骼,白色骨骼部份則取自其暴龍屬,至於每件骨骼的比例尺,均代表 2 CM。圖片來源:路透社
手繪帖木兒龍的骨骼結構圖。紅色代表新發現的帖木兒龍骨骼,白色骨骼部份則取自其暴龍屬,至於每件骨骼的比例尺,均代表 2 CM。圖片來源:路透社

發現地點:Bissekty Formation

發現帖木兒龍化石的 Bissekty Formation,位於烏茲別克的 Kyzylkum 沙漠。該地層跨度在土侖期至科尼亞剋期,時間是距今 9000 萬年前至 8500 萬年前,屬於晚白堊紀的階段。現雖是一片內陸沙漠,但在 9000 萬年前這裡卻被一片淺海覆蓋。根據該地層發現的化石,這裡層有海洋、半鹹水、淡水和陸生混合的動物群生活,包括有節肢動物、軟體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及恐龍。恐龍包括有安吐龍(Amtosaurus)、比賽特甲龍(Bissektipelta)、吉氏龍(Gilmoreosaurus)、列佛尼斯氏龍(Levnesovia)、圖蘭角龍(Turanoceratops)、古似鳥龍(Archaeornithomimus)、亞洲近頜龍(Caenagnathasia)、歐爪牙龍(Euronychodon)、依特米龍(Itemirus)、銀河龍(Kuszho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