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眼:被遺忘的老品牌

A+A-
nav_logo242
MOFORK

最近有一個久違了的品牌重新回到香港,年輕的 90 後或 00 後可能根本未聽過,以為是新品牌,但像筆者這樣有點年紀的 80 後半熟大叔,就真的很難不知道,早在初戀情人出現之前,便已經知道它的存在。童年有看過世界盃,你會記得誰是巴治奧,提起巴治奧,除了對他當年射失十二碼印象深刻,此外,也一定會想起他腳上的那雙 Diadora。小時候我不明白巴治奧為什麼要穿 Diadora,而朗拿度不穿,後來才曉得意大利國腳當然要穿意大利牌子,就正如法國隊揀無可揀也一定要穿「公雞」。

由於不懂得發音,不知道 Diadora 是意大利牌子,那年代一般都會稱呼它為 Dear Dora。當年 Nike 和 Adidas 尚未完全流行,壟斷香港波鞋市場,Dear Dora 反而甚為出名,是非富則貴的人才穿得起。以今時今日的說法,就好像當你在街上看見一個人穿著 Yeezy 招搖過市,你就知道對方不單有錢,而且是非常有錢。

去年突然回到香港重新打江山的 Diadora,自然也吸引了不少老鬼注目,不過望一望價錢也真是嚇一驚,隨便一對復古款式也幾乎是 Nike 或 Adidas 普通鞋款的兩倍價錢。這其實也是意大利運動品牌的傳統,質料上乘,定格極高,因此相對地知名度較低,並不太大眾化。能說出口的意大利名牌極多,例如 Gucci、Fendi、Prada、Armani 還有飛甩雞毛,但數到見得大場面的意大利運動品牌,就可能只有寥寥數家。

說起來,Diadora 的標誌是個箭咀,以前看見同學的運動鞋上有條「柴」,就知道對方穿名牌,是有錢仔。年輕的時候筆者就像一般同學,穿不起「有柴」的運動鞋,那時資訊科技未發達,品牌消費也不算熾熱,大家對牌子的追求絕沒有現在那麼高,也沒有考究得太專業。換個說法,現在我們一般會考慮「想買的」是什麼牌子,但以前我們一般只會考慮「要買的」是有牌子還是無牌子。也因為這個想法,於是便在普通人的世界——屋邨鞋舖,洐生出一些看似有牌子,其實無牌子,是舢舨充炮艇的扮高檔貨色。當中最經典的例子,一定要數 Mofork 波鞋。

小學時,筆者在運動堂上穿的就是一對純白色魔術貼 Mofork,Mofork 的前身是 Mohawk,其實兩者之間有何差別,又為何要改名,實在不得而知。記憶中 Mofork 應該是歐洲牌子,後來有了網絡,查了一下卻有說是韓國品牌,也有說是美國的,算了吧,他的來歷無人深究,而一般老坑提起 Mofork 或是 Mohawk,都會想起他那相當成功的電視廣告,就是呂良偉穿著 Mohawk 跑得快過波子,然後 VO 嗌口號:「挑戰自己,挑戰別人,Mohawk 精神。」一個極低成本的廣告,也極無 Beat 的 Slogan,卻讓人記憶猶新二、三十年,如果余文樂象徵著 80 到 90 後的買鞋指標,呂良偉就是 70 到 80 後的波鞋王子。

二十年前,Nike、Adidas 之流不是普通家庭負擔得起的高檔跑鞋,更不要說 Dear Dora 了,那時小孩子穿在腳上的,不是 Mohawk 就是 Yasaki(掛羊頭賣狗肉,日貨變土產的代表鞋廠),好久以後才發現,原來在香港以外這兩個牌子幾乎沒人知道,現在更連香港年輕一代也不曾聽過。如果「Mohawk 精神」真的言之有物,不是純粹口號,我或會嘗試理解為:真正的高手,不怕用 Level 1 裝備。

當你落場打波,看到一個人穿 3,000 蚊的 Jordan,另一個人穿 300 元不到的 Mofork,誰更可怕?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專欄作家、文藝雜誌主編。旅居台北多年,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青年文學獎等。已出版長篇小說包括「廢氣團」、「沼氣團」、「小霸王」、「赤神傳」及短篇集「紙烏鴉」、「獅人鳳」。

http://www.facebook.com/a38rede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