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唱片業 關鍵在 Youtube

A+A-

國際唱片業協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簡稱 IFPI)早前公佈了去年全球唱片業業績報告,顯示全球唱片業收益首次止跌回升,比起 2014 年,2015 年的總收入增加了 3.2% 至 150 億美元。收入連跌了將近 20 年,有人會以為這次的收益增長代表唱片業寒冬已正式過去,但 IFPI 的報告卻反映了新挑戰的出現。

首先,你會問,是甚麼令唱片業收益突然回升?最大功臣原來是日益流行的串流媒體(例如 Spotify, KKBOX, YouTube 等)。報告顯示實體音樂的收益一如以往的下跌,反觀數碼音樂營收一路向好,今年錄得 10.2% 升幅,足以抵銷實體音樂收入的不濟,佔唱片總收入的 45%。當中最觸目的是串流音樂的成績,比去年的收益上升了45.2%,佔數碼音樂收益的 43%。

串流媒體大行其道,登記成會員每個月只需付出少量金錢,就可以無限量獲得音樂。更甚如 YouTube,免費向網民提供串流影片,大開方便之門,使不少人戒掉侵權音樂。YouTube 現時坐擁 9 億用戶,人數比付費串流用戶多上十倍不止。但 IFPI 指責 YouTube 利用「安全港」法的保護(Safe Harbor Law,早年美國與歐盟簽署的協議,用以保護情有可原的侵權情況,減少或消除當事人的法律責任),聲稱無需為用戶在其平台上發佈的侵權音樂或影片負責,亦沒有積極監察用戶的侵權行為,大部分情況是等侵權舉報出現,才會刪除有關內容,而同一影片內容不久之後又會在 YouTube 死而復生。在用戶前仆後繼地在平台上發佈侵權內容的同時,這些影片為 YouTube 帶來了龐大的廣告收益,而最終能夠回饋影片版權持有人的金額卻只是九牛一毛。據統計,在 YouTube,平均每個用戶只為唱片業貢獻少於 1 元美金,與此同時,每個 Spotify 用戶卻可帶來 18 美元收益。

YouTube 窒礙了市場的良性競爭,亦剝削了版權持有人的收入。有歐洲製作人及藝人團體聯署致歐洲執委會主席 Junker 要求正視問題,歐洲執委會為此於去年底發表了報道,指出版權持有人在其作品內容被他人利用的同時,應該得到恰當報酬,並表示執委會會考慮就問題草擬解決方案。

數據顯示,數碼音樂營收佔唱片業總體收益超過 50%,可見唱片業以數碼音樂為主已是大勢所趨,現時付費獲取音樂的用家亦有上升的趨勢。唱片業收益或許已不復當年勇,但如何順勢而行,在免費音樂泛濫的網絡搶灘,確保版權人的收入,是有關部門更進一步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