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奢侈品:精神健康

A+A-
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無論是遠及中東,還是近至香港,被戰爭影響的底層中東人皆是被排擠,在生命上幾乎毫無話語權,只能隨局勢搖擺。僥倖逃出了戰亂國、以為能保住小命,但也可能伏屍土耳其沙灘上,又或在「中轉站」香港的牢中過寶貴的四年;也有帶著三個孩子的雅茲迪母親,在逃離伊斯蘭人的俘虜後,仍無法擺脫喪夫、虐打、被強姦的種種陰霾,每天以淚洗面。這個母親曾在絕望下跟自己的兒女說,自己可能會親手殺死他們,可謂憂鬱至極。

事實上,以敍利亞為例,在內戰發生前,該國精神健康支援已極其匱乏,說是奢侈品並不為過。2,300 萬居民,僅有 70 位精神治療師,更不用說在內戰發生之後,走的走,到最後剩下多少?同樣,在內戰影響下,市內三所精神健康治療中心,也有一所被毀、另外兩所因受戰事而無法運作。

來源:The Economist
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精神健康資源懸殊情況 圖片來源:The Economist

戰爭影響地區中,患情緒病的人數比例高於全球比例(分別是 1:6 跟 1:10 ),但相較發展中國家,常受戰爭影響的阿拉伯地區,其精神服務資源卻相形見絀。按世界衛生組織的圖表,平均每 1 萬名美國市民有 1.2 位精神治療師服務,相反,約旦、伊拉克等的阿拉伯地區,每 1 萬名市民能有 0.5 位精神治療師服務,卻已是奇蹟;阿拉伯地區精神病人的日常設施數量,亦僅是全球中位數的十分之一,有超過四分之三需要精神病床位的人並未能取得所需。

另外也有一點諷刺,回顧精神治療史,第一家實驗職能治療和音樂治療的精神病院,推算是在巴格達和開羅建成;只可惜,專業治療沒有因此落地生根,現時在中東盛行的「心理治療」,甚至似乎只是種倒退,極重宗教色彩,以驅逐「惡靈」為目標,要不是拍打腳掌,就是灑聖水禱告。

有些如 Dr Loza 的有心人,曾在 2007 至 2011 年間,於埃及開設不主張只隔離精神病人的精神醫院,監察政府進行人道醫療改革;2009 年,埃及通過了一道擴充精神病人話語權的法律; 2008 – 09 年,約旦利用捐贈,在市內建了三所精神健康中心,市民踴躍前往;不久,黎巴嫩亦效應約旦,把精神健康納入社會基本議題。可是,即使有了以上的制度改變,中東的精神病人到底可不可以得到恰當的心理治療,卻很大程度上仍受制於戰爭、資源不足、政治、文化等因素——

  1. 去年有 11 名病人在開羅的精神醫院去世,死因不是生病或自殺,而是醫院的抽風設備不佳,所以在熱浪期間悶熱而死。
  2. 伊拉克長期缺乏具經驗的本地精神健康工作者,大多要不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是不太「接地氣」的外國人。
  3. 新一輪的戰情,讓伊拉克裁減了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開支。
  4. 約旦即使想改革,卻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
  5. 敍利亞的反政府地區沒有任何官方的精神健康支援。
  6. 仍然有不少中東人諱疾忌醫。

當然,精神健康對於生活壓力大得驚人的香港老、中、青來說,可能無一例外亦是屬奢侈品。科技醫療發展迅速,但全球的精神健康醫療發展,卻落後得一樣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