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齣 A.I. 編劇電影

A+A-
人工智能的奇特舞台指示:既站在星球上,又坐在地板上。

理論上,人工智能既然模仿人類,A.I. 所拍電影與人類作品應該相去不遠--直至第一齣 A.I. 編劇的電影令人完全改觀。

引導電腦「創作」並非科技新大陸,外國早有傳媒利用程式撰寫報道,有寫詩 App「Swiftkey」,甚至有電腦程式以 72 小時寫完一本小說,不過由 A.I. 獨挑劇本大樑則屬首創。電腦程式將 30,000 首流行歌以及大量八、九十年代的科幻電影劇本(「X 檔案」、「星空奇遇記」等)消化之後,成品就是原創音樂「Home On The Land」和短劇「Sunspring」

A.I. 編劇處女作:Sunspring

電影人 Oscar Sharp 一直有意開發程式代筆,與研究神經網絡的影子作家 Ross Goodwin 一拍即合,共同開發出 A.I. 編劇程式「Jetson」。Jetson(自稱 Benjamin)採用「LSTM」系統( 「長短期記憶」:一種人工神經網絡),專用於辨識文字。系統將電影劇本分解至字母,從中「學習」字句的排列方式。相比另一程式「Markov chain」可用於「寫」詩),LSTM 能夠產生較長、較準也較「原創」的文句--起碼不是純粹剪貼,能夠模仿現成劇本,產出對白、舞台指示和故事結構。

若看 Sunspring 劇本,對白跳脫離題(三個角色之間溝通全部答非所問)、內容空洞(「你究竟是甚麼意思」「我不知道」一類對白幾乎佔全劇篇幅三分一)、舞台指示離奇(「吐出眼球」、「站在星球上同時站在地板上」)、不擅起名(有兩個同名角色),幾乎就是精神病人習作,不過由於出自電腦之手,電影參加年度倫敦科幻影展 48 小時拍片大賽,評審有驚有豔,其中一位科幻作家表示:「我會給本片滿分,只要他們承諾以後不再拍這種戲。」

電腦編劇指示演員要吐出眼球。
電腦編劇指示演員要吐出眼球。

「電腦電影」是鬧劇,也是對人類有另一重啟示的荒誕劇。正如開發者 Ross Goodwin 指出,典型科幻片中,往往有一個角色負責發問,另一個角色解答(例如「X 檔案」男女主角),Sunspring 戲中人物不斷互問意圖,代表科幻片的基本元素:解謎。另外,「原著」劇本其實並無注明角色之間的關係,但演員看過劇本之後,認為以三角戀形式表達最為恰當。Ross Goodwin 認為「彷彿不是三角戀就看不慣」是一種偏見,反映出人類解讀方式的局限,想像受其觀影體驗影響,對於陌生事物,人類往往以慣性思維理解。A.I. 的邏輯短路,與人類的思維死角恰好互補。

A.I. 原創歌曲:Home On The Land

該劇劇本或者非常稚嫩,但人工智能不乏成熟文字創作(試做紐約時報的測試,看你能否分辨得到人腦與電腦的文字表現),一本題為「真愛」的俄羅斯小說就是由電腦「創作」(頗為諷刺),72 小時寫就 320 頁,據稱是「安娜卡列妮娜」的姊姊篇,行文則有村上春樹的風格。一篇報道標題聳人:「當有電腦代筆,為甚麼還要自己寫書?」隨著 A.I. 日益進步,終有一日不辨人手與人工。21 世紀的課題不單是作者已死,更可能是人腦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