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恐懼的分配

A+A-
美國的槍械隨街可賣,其風險是整個社會承受的一例。

迷你倉的遍地開花,絕對是土地問題,伴隨著一連串入則不入則、消防條例等等,釀成今次悲劇。其實當社會愈文明先進,縱使為我們帶來方便,可是所帶來的危機風險卻與日俱增,因而產生了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lrich Beck)所言的「風險社會」。

以食物為例,還是住在山洞的人類,他們以野果和打獵為生,其對食的基本要求,只要得悉哪些果實有毒,和哪些動物易於狩獵,一般而言都是茹毛飲血的。直到現在,我們對食物的要求嚴謹,例如要求列明成分,以防毒素、添加劑等,食前的準備功夫愈來愈多,蔬果需要清洗以防農藥、食水需要淨化、加工、過濾,因為恐防食物受各類型環境所污染,萬一遇上人為的黑心食物,那真是自求多福。

風險愈多,愈不確定時,人們便學會分散風險,把風險轉移給別人,名乎其實「有難同當」,這就是保險的由來。即使沒有保險的知識,也知道保險種類五花八門,有醫療保險、第三者責任保險、火險等。而消防,其實也是社會大眾向政府買保險(納稅),從而產生出來分擔火災風險的方法。

這裡的「風險」,跟日常生活所謂的「危險」和「問題」不同。「危險」和「問題」的事物,我們可以避免。不過,風險社會裡的「風險」卻是不能避開。即使身處正常的環境,個人安全仍受威脅。簡單而言,現代社會所產生的各種風險已成為生活一部份,也是構成社會運作的重要環節。具體來說,貝克提出的風險社會的重點如下:

失控的發展

貝克卻指出,科學、工業發展雖然帶來我們生活方便,但卻造成不少風險。例如污染、生態系統失衡、輻射問題等,正是拜濫用科學及科技所賜。

跨境風險社會

科技發展帶動全球化,即使身處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能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事情充耳不聞。今天的「國際新聞」,明天或會成為「港聞」。如最近的脫歐公投;沙士、寨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的蔓延;或是伊斯蘭國引致的歐洲難民危機,正動搖整個歐盟的團結。可見沒有一個國家能置身事外,獨善其身。由當現代社會過渡至風險社會,大眾的焦點將由「財富分配」(Distribution of goods) 轉變為「恐懼分配」(Distribution of afraid),類似現在的債券,當年金融海嘯便是因為次按和爛債券所造成。

個人化

從前社會以國家、家庭為本,現今以個人自由為主。人人都希望擺脫家庭、婚姻及工作機構的束綁。離婚率高企,婚姻關係趨向不穩狀態;同時,合約制成為現今僱用員工的主流模式,「鐵飯碗」成為絕響。家庭、婚姻和大機構的連結保護消失,個人化成為社會趨勢。個人變得自由的同時,也因此變得孤立,生活變得缺乏保障,遇到風險也缺乏應有支援。換言之,風險將變得更具威脅。

由此觀之,無論是誰也無法擺脫「風險」。迷你倉大火所衍生的樓宇入則、樓齡而導致無灑水裝置等問題。錯誤的綠化引來天花倒塌;錯誤的基建導致倒錢落海和工人死傷無數;錯誤的領導人釀成特權階級有恃無恐,是整個社會,甚至世界持續的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