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居眠文化:上班時睡覺才是正經事

A+A-

根據非正式統計,人一生總共用 26 年的時間來睡眠。然而它在時間上的重量卻換不來生活中的重量;人們對睡覺可說是毫不講究,反正能睡就好。豈料「睡」也是一門學問,例如在日本有專屬的社會意義、又有不同的進行模式。

日本居眠文化 —— 「打瞌睡」打得愈厲害愈好!

大概在兩年前,YouTube 上出現了一首「居眠者之歌」(NIPPON INEMURI SONG),至今已有超過 100 萬點擊率,影片中全都是日本上班族在地鐵上打瞌睡的錄像,不少睡相令人捧腹:跪著睡、排排睡、被兩個乘客夾著睡的都有,不勝枚舉,似乎早已成大勢。日本人稱這種現象為「居眠り」(inemuri),粗糙的漢文翻譯就是「打瞌睡」的意思,但卻不止於此。「居眠」的範圍並不限於任何公眾地方,在辦公室裡竟尤為猖獗。日本人「工作狂」的標籤馳名國際,但劍橋大學教授 Brigitte Steger 博士想深一層,卻覺得隱隱不對勁。她指出,若是如此看重辛勤工作的美德,為何日本社會對打瞌睡似乎特別容忍?又為何在床上睡覺就是懶惰、在工作時打盹就是正道?

原來遠在未有電燈時的日本,這種現象已有開始發作的跡象。當時,人們若是捱夜聊天、喝酒,就會被斥責;但年輕武士要是為了學習而放棄睡眠則是品德高尚的表現。Brigitte Steger 又指,日本人普遍認為在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下睡覺令人安心,這種在公眾場合中睡覺的習性亦有其濫觴:在英國,大多家長都會為尚是嬰兒的小孩提供一間獨立房間、以盡早培育他們的獨立性。但在日本,家長和醫生都堅信和小孩共睡一張床(co-sleeping)能夠幫助他們成為更獨立的成年人。總而言之,日本人似乎認為晚睡工作是種人品勳章,而且能舒適地在陌生人面前以大膽姿勢入睡。但這些原因並不足以說明日本人對「居眠文化」的容忍、甚至對這種文化的認可:背後其實潛藏了更大的迷思。

「居眠」與「打瞌睡」完全不是一回事,後者是惰性,前者是一種值得嘉許的表現;在日本的辦公室居眠大多時都不會受處分(easy to get away with),甚至是努力工作的宣示方式,能讓人打從心底裡感嘆:「啊,真是個工作勤勉的人呢」。要如何分辨兩者?名字說明了一切。「居」指「在環境之中」,「眠」指「睡覺」,即是指只要不影響正進行的活動,短暫的睡眠是絕對可以接受的。居眠者的精神也許在游走,但當上司要求高度投入(active contribution)的時候,他們必須立刻回到狀態。除此以外,他們更要給人一種保持著一定程度專注的印象,靠著姿勢、衣著去透露這些訊息。真是人生如戲,打個盹也大有學問,還有不明文的規則,指出老闆居眠更是「自信的表現」。何時這個大勢能流入香港,造福「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