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慕尼黑電影節開幕電影「一個德國人的一生」(A German Life)成為話題之作。
這齣紀錄片的主角是今年 105 歲的 Brunhilde Pomsel,曾經是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的私人速記員,也是接觸過納粹核心至今在生的唯一一人。
在這齣紀錄片中,她接受了四位導演的訪問,電影為黑白片,訪問中加插當時的電影片段,包括納粹宣傳片、盟軍紀錄片、蘇軍拍攝的集中營片段等。
導演 Christian Krönes 透露,他們四年前搜集資料時得知 Pomsel 女士在生,在拍攝過程中,她花了很久才能放鬆心情,因為傳媒過往對她的故事和訪問的處理手法,令她很不好受,所以導演花了不少氣力說服她參與拍攝。
1942 年到 1945 年,是納粹執行猶太種族滅絕政策的高峰期,Brunhilde Pomsel 開始為戈培爾工作。回憶當初,她承認非常喜歡這份工,「工作環境非常好,人人都衣冠楚楚,談吐高雅。」為了這份工,她要求猶太裔的朋友不要再來探訪。「薪水很高,但問題是沒東西可買。」
她形容戈培爾「是個紳士,優雅、高貴」,也是一個演員,「冷酷的自戀狂,咆哮的矮子,隨時撕下面具,一秒變臉。」
她同意讓這齣電影成為她一生的證明,她說,在人生的盡頭,有人為她提供這樣一面鏡子,讓她認清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意義非比尋常。
在訪問中,她介乎拒絕怪責和懺悔之間,導演認為,她的這種心理,可以代表數百萬德國人:盲目跟從體制,變成體制的幫兇。這齣電影呈現了一個有序的社會如何分崩離析:全球經濟危機、失業率高企、納粹崛起,終於通向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災難。
導演認為當今的時勢與當年頗為相似:全球剛克服了金融危機,又迅速陷入難民危機中,右翼政黨的勢力在歐洲各地冒起,而當今的問題是,受影響的不止是德國。
在訪問中,Pomsel 女士有兩次情緒激動,一次是談到戈培爾自殺前親手殺死自己六名兒女,以及反抗組織白玫瑰成員 Sophie Scholl 兄妹之死,但對於整個時代的瘋狂和災難,則如有隔膜。
導演說,這齣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揭開 Pomsel 女士身為納粹成員的真面目,事實上,她並非納粹,而是錯在對納粹並不感興趣。直到 1950 年她在蘇聯監獄獲釋,才知道集中營的詳情。「今天的人常常假設,每名德國人當初做點甚麼,就能幫助很多猶太人,事實是普通人完全無能為力,習慣了以服從為天性,沒有人有自主能力,整個德國就是一個大集中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