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難,守業更難,在日本,情況卻完全相反。
這個東洋島國,擁有 28,000 多間百年老店,堪稱全球之冠,但自行創業者,卻少之又少,積極度排全球尾二,僅高於南美國家蘇利南(Suriname)。難以說服金主注資,或是想法紙上談兵,都是全球創業者共同面對的難題,但日本男子想要做生意,比任何人都多一重難關,那就是他的老婆。
日本丈夫是一家之主,但妻子才是財政大臣,老公要辭職創業,她們肯定 SAY NO。供車供樓供書教學,樣樣都是錢,丈夫想要放棄安穩的收入,出去冒險打拼,為家庭奉上一切的妻子,莫說支持幫助,單是要她們點頭同意,就甚為艱難。即使單身寡佬,也會有父母阻撓。畢竟創業這種事,投資大又付出多,而小公司十居其八未站穩腳,就會結業倒閉。為兒子著想,兩老就算不強行阻止,也很難舉腳贊成。
經濟產業省新創事業調整官石井芳明認為,日本的社會風氣亦不鼓勵創業。「在美國,孩子們賣檸檬汁賺錢,年幼時就藉此嘗試創業。但在日本,我們沒有新創的學習對象,對創業亦缺乏認識,所以大家都沒多信心創一番事業。」日本的制度亦架床疊屋,為新公司進行登記,手續繁複,官員多次巡視、與負責人會面、向不同政府部門遞交不同資料和表格,嚇退了不少有心創業的人士。
另一方面,願意冒險的投資家買少見少,銀行亦只肯融資予有義務個人擔保的創業家。日本新晉企業吸引到的創投資金,僅為美國的 5%。加上,日本大企業獨佔大學多數發明的使用權,小型新創事業難以運用發明加以發展,結果在日本,大多創新產品,譬如 Walkman 或者 Game Boy,都是來自 Sony 或任天堂等大企業。日本的朱克伯格?可能仍在忙於說服老婆阿媽。

安倍晉三意識到創業對經濟的重要性,當年推出「安倍經濟學」的第三支箭,就是喚起民間投資的成長戰略,推動風險投資及新創加速者(accelerators),重新帶動日本的創業風潮。時至今日,儘管不甚明顯,風氣確是稍有改變。「現時日本擁有較佳的新創生態環境。」科技創業家萩原智啟認為,「環境每日都在變 —— 我們擁有更多途徑向投資者敲門,創業亦較以往普及。」
然而,準投資者規避風險及苛刻留難,仍是司空見慣。年輕創業者均表示,要求提供長期財務報表和 5 年發展計劃,在日本並不罕見,而部分投資者更會獅子開大口,僅是出資 1 萬英元,就要求取得公司的兩成或三成股份,對創業人士造成相當大的財政壓力。
創辦閱讀法律文件系統 Fileable 的渡邊 Allan 則認為,缺乏指導及諮詢渠道,是在日本創業的另一難題。「在矽谷,每間 cafe 都有一堆人在搞 start-up,當地亦有很多聯誼活動,但在日本,你要單打獨鬥,靠自己去想做甚麼和去哪做,即使有創業孵化器(incubator),但都比較封閉及正式。」所以他在 Facebook 成立群組,提供一個較為輕鬆開放的平台,讓創業者激發意念,以及分享注資被拒的經歷。
縱然難關重重,仍有不少青年敢於放手一搏,34 歲的東憲兒是其中之一。作為知名學府慶應大學的畢業生,他原先亦在大公司任職,過著朝九晚六的白領生活(當然加班另計),但他最終毅然辭職,與一群舊同學合辦 Spiber,致力研發可用於衣料、汽車及醫療器材的合成蜘蛛纖維。

墨守成規的日本社會,令東憲兒與伙伴們在起步時處處碰壁。「矽谷那邊,有很多協助創業的系統,很多人亦勇於投資在新事物上。」但在日本,他們推銷新意念時,多是被人嘲笑或看輕。但多番努力後終於取得成果,至今集資 1.3 億美元,公司規模達 150 人,今年更與 North Face 合作,推出蜘蛛纖維製造的外套。
「我相信,能夠冒險和嘗試來提升科技,是一件絕頂好事。」東憲兒表示,他和伙伴們都想成為模範,「如果我們可以身作則,鼓勵其他人創業,肯定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