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加入國家交響樂團,想必是頂級樂手,但奏起「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時顯得勉強,仔細聽還有點走音,按理實在難以接受,但若是緬甸國家交響樂團,還真情有可原。因為這個樂團在過去 12 年,只准舉辦 9 場公開演出,次數比香港任何一間名校的樂團都要少。
緬甸國家交響樂團由紐欽(Khin Nyunt)一手建立,43 歲的小提琴手 Aye Thida Tun 是資深成員,談及創團的契機,她仍記憶猶新:「我在 1997 年大學音樂系畢業時,紐欽將軍來到我們的惜別演奏會,之後他跟校長接觸,樂團就這樣誕生。」但等到樂團真正成立,已是 2001 年,當時紐欽已成為總理。
正所謂「不看僧面也看佛面」,在紐欽權力穩固之時,雖然樂團絕少獲准登台演出,但至少容許存留。可惜到了 2004 年,紐欽因為主張跟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對話,與反對解除軟禁令的領袖丹瑞唱反調,因而被罷免和軟禁,他的失勢亦令國家交響樂團前途堪虞,不但被判禁聲令,甚至遭緬甸軍政府否認其存在。
軍政府的權鬥,令樂團形同虛設,但 Aye 作為樂手,堅持每天練琴數小時,「不練習的話,我會內疚。」她亦多次與其他樂師合作,嘗試舉辦小型的私人演奏會,但每次在演出前一日,都會有警察來「冚檔」。反反覆覆,問誰都會心灰意冷,但 Aye 懂得自我鼓勵。「我去教音樂,好讓自己不會意志消沉。」如是者過了 8 年,她終於等到樂團「再開聲」那天。
在 2012 年,緬甸國家交響樂團獲軍政府撤銷禁令,同年舉辦了兩場公開演奏,翌年更進行首次國際演出,在柬埔寨吳哥窟表演。身兼副團長的 Aye 直言,入團 12 年卻只准公開演出 9 次,實在艱辛,因為「我們是音樂人,為了演奏而生」,卻因上位者的政治鬥爭,遭剝奪演奏的權利,但她認為正因如此,樂團的存在更為重要,「它教會我們如何共處,令我為祖國的團結而自豪。」
緬甸的人口約 5,400 萬,卻有多達 135 個少數民族,各式各樣的政治、文化及宗教衝突,對國家構成最大威脅。重新活躍的緬甸國家交響樂團,除了傳揚音樂及促進外交,更提供一個平台,讓屬於不同民族、信奉不同宗教的男女,為音樂通力合作。
在仰光土生土長的 23 歲大提琴手 Sai Paing Htet Li ,擁有西北山區欽族的部分血統,他認為如此種族多元的樂團,反映緬甸部落和解的艱苦任務,「當我彈錯了,那不只是個人的錯,它會影響整個樂團,所以我們需要非常努力,一起練習令演奏動聽。」
今年 1 月,樂團在仰光及奈比都(Naypyidaw)舉行兩場公開演奏會,聽眾包括昔日要他們禁聲的軍政府領袖。將軍們為配合民主改革,亦一改穿軍裝出席公眾場合的慣例,以便服示人。雖然在座人士對西洋古典樂興趣缺缺,但對小提琴手 Naw Ei Ngone Phoo 來說,這次經驗卻難能可貴,因為她所屬的克倫族,長年與政府軍浴血交戰,而她卻能跟將軍們共處一室,實在超乎想像。
「我記得改革以前,只是去親戚家走一趟,也要得到政府批准。」她如此憶述,「但在今年 1 月,我作為樂團成員,進行人生中首場公開演出。過去我從未到過仰光,我怕得心猛然跳動,但是那段經歷相當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