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也幸福

A+A-
maxresdefault
有研究發現,喜樂會改變基因表現。愈幸福,愈大機會身體健康,反之亦然。

所有人都想幸福,所有人都問如何幸福。世上未必有幸福的基因,好似機器開關,一觸即發(情);但基因會感知到苦樂,從而調節生理反應,包括影響免疫及抗炎能力。不過有研究指出,並非每一種快樂都能補身,小確幸就無關生理健康,而最有效率達致身心俱暢的,則是「亞里士多德式快樂」:eudaemonia

幸福基因的追尋始於憂鬱的基因。2007 年,一批美國學者--包括心理及行為神經學教授  John Cacioppo 及醫學教授 Steve Cole--聯合研究孤獨與基因的關係。實驗抽取 6 位自認孤立的人及 8 位擁有正常社交生活的人的血液樣本,比較觀察發現:孤獨組的基因易發災症,抗病毒力減弱。亦即大腦會視孤獨為危險,並將身體轉換成防禦狀態。短期而言,以上基因表現能防範感染,有助療傷;不過,災症會助長癌細胞及血小板,削減腦細胞並有可能導致神經退化疾病。長期孤獨不利生存,「精神痛苦之於身體即是死亡。」Steve Cole 總結。

假如痛苦危害健康,快樂會否有相反效果?北卡羅萊納大學正面心理學家 Barbara Fredrickson 就有此一問。後來她與 Steve Cole 分工合作研究,一個負責將實驗者的「幸福模式」分類,一個負責測試血液樣本的基因組表現。

Barbara Fredrickson 將幸福分為兩種:享樂主義型(hedonism)與積極生活型(eudaemonia)。結果顯示,享樂主義者或許很快樂,但基因組幾乎沒有相應變化;積極生活人士的基因表現卻有顯著變化:發炎機率下降,抗病毒力增強--與社會孤立人士恰恰相反。

亞里士多德所謂「eudaemonia」,究竟是哪種幸福,有這種神奇功效?從詞源看,「eu」指「好」,「daimōn」即「精神」,常與「aretē」(美德、卓越)及「phronesis」(實踐智慧、道德德性)等詞合用,對亞里士多德而言,追求至善,凡事卓越,思慮合乎中道,在生活中展現實踐智慧,就是自我實現(human flourishing),亦即一種生命圓滿的狀態。簡言之,eudaemonia 可解作道德智慧,也意味追求卓越。

在是次研究中,所謂積極生活的定義似乎集中於個人追求,而非亞氏強調的社會層面。另外有實驗研究指出,如要達成對自己有意義的目標,從而實踐快樂,目標必須包含兩種前設:有意義、有效果。現代幸福似乎傾向於個人實踐。

何謂積極生活,每人追求有別,難以清楚劃一界定,但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值得追求,因為滿足感連基因也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