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上下班的垃圾時間?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朋友在一間公司工作,向來不滿老闆的作風,亦與同事無甚交情,人工福利更不見得好,但做著做著就是 5 年多。問他為何從未辭職,他說:「因為公司離家很近,出門走 20 分鐘,就可到辦公室。」此話一出,在座無不心服口服,因為眾人深明通勤之苦。開車的塞紅隧獅隧,坐車的迫港鐵巴士,轉乘三趟才到站,動輒就是個多小時,還未開工就先疲勞。

這種交通上的折騰,在地球的另一端亦是常態。35 歲的 Jessica Patch 在美國三藩市任職廣告業,薪金夠高,不過交通麻煩,每日開車運濟的話,來回通勤就要花 4 小時。她覺得這些時間「完全摧毀身體」,不僅令她胃痛和抑鬱,尾龍骨亦因長期坐在車內而疼痛,連受孕都困難。結果 9 個月後,她遞信辭職,轉為在家工作,專接攝影及設計的 freelance job。收入少了,但健康好了。今年 10 月她就會誕下首名孩子。

「繁忙時間:5 億人是如何從每天的通勤活過來」(Rush Hour: How 500 Million Commuters Survive the Daily Journey to Work)作者 Iain Gately 認為:「很多人都會有種鋪天蓋地的無力感,因為我們被困在公共交通工具中,但我們不能逃出,也無法改變。」他在書中形容,於東京、北京或莫斯科等城市上班,通勤狀態可謂「非人道」,所造成的巨大壓力,在不同程度都影響健康,但我們仍能忍受私人領域被侵佔,每天與陌生人身貼身地迫車,是因為麻木了自己。「我們不太當人是人,只當他人是傢俬的一部份,讓我們身處其中,而毋須像一般情況下要與人互動。」

每朝迫成沙甸魚般,都只為準時上班。圖片來源:路透社
每朝迫成沙甸魚般,都只為準時上班。圖片來源:路透社

無奈如今市道艱難,轉工談何容易。既然舟車勞頓避無可避,那麼不如轉個角度,想想這段通勤時間,是否真是百害而無一利?

較新的研究已經指出,通勤時間是一種緩衝帶,讓人由家庭生活過渡至工作模式,避免精神上無所適從。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表的報告 Commuting With A Plan 更發現,通勤的作用遠超於此。研究人員在年初向倫敦一間大型媒體公司的 225 名員工進行問卷調查,的確是通勤時間愈長,員工愈不開心,但他們發現有一種因素能將結果逆轉,那就是人的自制能力。

合寫報告的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Jon Jachimowicz 指出,「自制能力較高的人,在上班的路上,較會對目標作出預想。」對他們來說,花在交通上的時間,是自我梳理及反省的時機。他們每朝坐在巴士或火車上,多會在腦中自問自答:今日我要做甚麼?能否配合本周的目標?對我的前途有沒有幫助? 研究發現,這些人無論在心情上,還是角色上(譬如由父母變為上司下屬),都較能轉換自如,受壓或疲憊的感覺亦較少。而 Jachimowicz 相信:「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策略。」

當你在職場停滯不前,而同期入職的卻步步高升,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可能就在於彼此如何運用每天通勤的兩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