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攪拌起記憶的妙藥

A+A-
每年,Playing for Change 都會舉辦年度國際音樂活動志在為世界帶來改變。圖片來源:Playing for Change
近年的心理數據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所接觸的歌帶來更強的情感作用,而且相關記憶不會因為年老而變弱。詳細可參考有關記憶突點( reminiscence bump )等的心理學研究。圖片來源:Playing for Change

常沒記性?可以書寫,可以繪畫,可以拍攝⋯⋯施盡渾身解數把經歷寫入各種符號,試圖以記憶串連起自己的過去,建立起個人身份;但另一方面,記憶流走的速度總比抗爭留住快,我們就算付出再多努力也未必能敵得過身體機能衰退,例如老人癡呆。不過,絕望也不需太早,因為不少報告都反映,音樂可用作治療老人癡呆及抑鬱症。換言之,只要懂得善用音樂,一個個「記憶罐頭」的限期,說不定會因音樂而自動延期。

音樂有助背誦

早在幾千年前,文字還沒有出現的時候,音樂已是在紙筆之外,輔助記憶的工具。 David C Rubin 在其著作 Memory in Oral Traditions 中解釋,荷馬的長篇敍事詩 OdysseyThe  lliad 最初之所以能成功純靠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流傳一段長時間,在於古希臘人會以吟唱的形式幫助背誦。而音樂有助增強記憶,則因為音樂帶一定節奏和韻律,可以提供暗示、釋放訊息。為何 ABC song 那麼管用、唱歌仍然是 playgroup 的常用招數,亦是異曲同工。有研究證明,配上旋律的字句最好記,最容易轉化為長期記憶存在大腦中。

音樂可以治病

長期記憶可分兩類,包括外顯記憶( explicit memory )以及內隱記憶( implicit memory )。前者是有意識的記憶,需要刻意回想;後者則是相對於前者,發生在意識之外的記憶(例如程序記憶,如何踏單車)。基於兩者所連結的大腦區域不同,所以即使外顯記憶系統受到破壞,內隱記憶系統仍可發揮作用。以上解釋為何有些腦部受損的病人即使失去記憶,卻仍沒喪失自理能力。

而由於老人癡呆症病人的內隱記憶系統,相較他們的外顯記憶系統強,因此,以患者曾耳熟能詳的音樂刺激大腦皮質、勾起回憶,會遠較反覆要求病者盡力回想往事管用。

另外,亦有研究指出聽歌有助對抗抑鬱:一來,音樂讓抑鬱病人以另類角度(如審美角度)剖視自己的悲傷回憶,重新「發現」過去的事未必如想像中糟糕;二來,隨著拍子律動身體,有助釋放負面能量;三來,發展心理學家認為,由於音樂語言未被明確定義,所以抑鬱病人可藉著音樂自由探索,重新為自己的生活定義。

  • 根據 2004 年 BBC 音樂台全民票選的結果,The Smiths 這首 ” I Know It’s Over ” 獲當選為最能對治抑鬱的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