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青年投奔 IS 的理由?

A+A-

經濟數據經常說香港失業率低,近乎經濟學上的「全民就業」,但早前的調查卻顯示,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仍處低薪水平,比 20 年前還是要低。而在阿拉伯世界,青年成為詛咒,亦是受壓抑的一群,尤其是要面對失業問題。

圖片來源:iStock

早前經濟學人總結了有關阿拉伯國家青年人的趨勢,首先是青年人口急速增長,在 1980 年代以來平均 1.8 % 的高出生率(全球出生率約為 1%),令阿拉伯國家的人口翻倍至 2010 年的 3.6 億人,並預計到 2025 年時將再增加約 1.1 億的人口。

然而,青年失業率卻不斷高企,本應得以大展活力的青年在阿拉伯國家無處安放。2010 年,在阿拉伯之春爆發以前,阿拉伯國家整體失業率約為 10% ,但青年失業率卻有 27%; 直至 2016 年,整體失業率上升到 12%,而青年失業率亦上升至 30%。

另一方面,數據亦顯示學歷愈高,卻愈難就業。例如在埃及,2014 年便有 34% 的大學畢業生成為失業大軍一員,反而低於小學教育程度的只有 2% 的失業率。此外,性別間的就業情況也有顯著差異,埃及年青女性的失業率竟為男性的兩倍。

石油王國受惠於「黑色黃金」,公共財政寬裕,但同時他們卻未能提供足夠工作機會予國民,據投資銀行 Jadwa Investments 資料,即使像最大的海灣石油國、沙地阿拉伯,每年需創造 22.6 萬個新職位,但在 2015 年實際新職位只有約 4.9 萬個,僧多粥少,波斯灣阿拉伯國家惟有限制其他阿拉伯國家移民來當地工作。然而,私人公司卻抱怨本地畢業生缺乏工作熱誠和技能,有商人表示,「有公司為了符合法規而聘請沙地本地人,而實際上只讓他們留在家中。」

情況其一令人憂慮的是,喪失朝氣的年青阿拉伯將捲進「聖戰」的漩渦。雖然媒體報道多聚焦於伊斯蘭國的極端思想和暴力,但 2016 年的「阿拉伯青年調查」卻顯示,缺乏工作機會和失業才是青年有意參加 IS 的主要原因。然則,大部分的受訪者仍是拒絕參加 IS,他們認為參加 IS 如同成為基督教徒般放棄自身的信仰,調查結果中,便有 78% 的受訪者表示永不會支持 IS ,但仍有 13% 的人認同「若 IS 使用較少暴力,或會支持他們」,在伊斯蘭信仰更深的波斯灣阿拉伯國家中,這數字則更高,達 19%。雖然在比例上他們是「少數」,但在數目上他們卻不是「小數」。

阿拉伯青年祈求轉變的渴望在 2011 年的阿拉伯之春中短暫爆發,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伊斯蘭政治學者 Rami Khouri 表示,「年青人只為生活而不想製造麻煩,但他們沒法進入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系統」,Khouri 又指,現在他們不少已放棄在公共政治領域奮鬥,為生活而處於順從的狀態。

雖然目前未有跡象有新一輪革命浪潮準備掀起,但年青人的高失業率無疑永遠是革命的種子。聰明的政權也應該清楚,永遠是解決問題,比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