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與浪花為大地帶來很多東西。

以前是一個小漁村,經年發展,變成旅遊勝地……說的不是香港,而是秘魯的曼科拉(Mancora)。曼科拉全年常夏,靠陽光與海灘,以及得天獨厚的優質浪,吸引大量衝浪客到訪,每周遊客多達 3,000 人「滑浪經濟」(Surfonomics)全球每年造就 500 億美元收益,平均每個滑浪勝地也有 2,000 萬美元進帳。浪花過後,留下的不只是泡沫。

滑浪經濟一詞由美國衝浪組織「Surfrider Foundation」提出,以衝浪客的食宿消費估算當地海浪的價值。海浪的價值一旦獲肯定,就有理據反對諸如興建海牆的發展,確保浪潮不受影響。不過,量化標準過度簡化,未能成為具公信力的指標。

牛津大學經濟學家 Thomas McGregor 和 Smauel Wills 則以另一方式估算海浪價值。經濟學人報道,先由衝浪人士將海浪質素評級,再拍下各地夜間衛星圖片,照片光度愈強烈愈集中,代表人煙愈多。結果發現,海浪愈高質,當地經濟活動愈頻密,除了飲食之外,附近醫療服務亦見增長。研究估計,全球每年造就 500 億美元收益,而每發現一個滑浪勝地,當地的經濟增長 5 年內往往急升 3%,滑浪經濟又能吸納就業,紓緩鄉村貧窮問題。

浪花吸金力強,美國加州北部一處滑浪勝地平均每年進帳 450 萬美元。
浪花吸金力強,美國加州北部一處滑浪勝地平均每年進帳 450 萬美元。

發展中國家受惠最多,特別是非洲和亞洲,分別擁有 26,000 公里和 62,800 公里的海岸線。不過研究亦指出,單靠海浪不足以吸引遊客,還需當地政局穩定,經營環境合宜,才能盡享滑浪經濟。而加州北部半月灣(Half Moon Bay)每年出產為期 12 週的「蠻牛浪」(Mavericks),浪高可達 60 呎美國一項聯合大學研究估計,海浪於 2010 年為當地帶來 450 萬美元經濟收益,每年吸引 42 萬遊客到訪,人均消費 56.7 美元。

香港也有開發滑浪經濟的潛力。港島的大浪灣、西貢大浪西灣、大嶼山的貝澳和長沙都是本港滑浪熱點,秋冬時節吹東北季候風,就是衝浪季節。不過政府似乎無意利用之餘,幾年前更在未有諮詢公眾之下,企圖沿大浪灣海灘背面豎立 3 米高的石屎牆,由於此舉既破壞浪流亦不美觀,計劃最終遇居民反對而擱置。

浪花有價,由龍尾人工泳灘到第三條跑道,在在證明港府不識保育,只是原來連賺錢也不懂。梁振英說,體育界別毫無經濟貢獻。有這種投資眼光,難怪他生意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