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香港人為單車手李慧詩的拼勁而感動,就連發展局局長也要藉她最近的單車賽,再論本地單車徑建設,並透露連接上水至元朗的路段預計於 2020 年落成。不過,有環保組織批評當局需斬樹 3,000 多棵,代價太大。事實上,單車在歐洲早已主導城市發展,而盛名單車之城的便有哥本哈根和阿姆斯特丹。到底單車是如何成為城市命脈呢?
兩輪單車在 19 世紀發明之初,設計尚未成熟,直至 1885 年 John Kemp Starley 改良出現代單車的原型。而在 20 世紀初,單車便成為歐洲流行的交通工具,不同階層的男女都會踩單車,因為單車著實便利,而在丹麥,擁有單車就代表擁有行動自由。
但隨著戰後歐洲經濟起飛,愈來愈多人買得起汽車,城市規劃便視汽車為未來的主要交通模式。然而,交通事故亦隨之而增,荷蘭在事故高峰的 1971 年, 便有 3,300 人死於交通意外,其中超過 400 人為兒童。驚人的死亡數字,在荷蘭引發要求改善單車交通情況的社會運動,最著名的組織名為「停止謀殺兒童」(stop the child murder)。
該組織其後更得到荷蘭政府支持,研究更安全的城市規劃,例如建設名為「住宅地」(Woonerf)的路段,設減速路障迫使汽車慢駛,保障行人安全。在「停止謀殺兒童」組織成立兩年後,名為「首個唯一真正荷蘭單車手聯盟」(ENWB)的組織亦成立,他們比之前的組織更進取,例如組織車隊在危險路段遊行,以引起更多大眾關注單車安全問題。

以上促進改善單車交通的社會運動,皆有充足資源,但另一使單車復興的重要因素,便是 1973 年石油危機。西方多國包括荷蘭在「贖罪日戰爭」中支持以色列,沙地阿拉伯及其他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石油禁運,原油價格暴升 4 倍。當時荷蘭首相 Joop den Uyl 亦曾在電視講話,促請國民節省能源。荷蘭和丹麥均曾推行「無車周日」,例如荷蘭在 1973 年 11 月至 1974 年 1 月期間,星期日完全禁止行車。措施卻意外令人憶起,沒有汽車霸權的和諧日子,生活不一定過得更差。
其後兩地的政客也意識到踩單車的好處,不再以汽車為交通的發展重心。80 年代,荷蘭各城鎮亦開始引進更多便利單車使用者的設施,讓市民繼續安心踩單車。另外,自 1977 年起,丹麥按車型徵收最高稅率達 180% 的首次汽車登記稅(2016 年起調低至 150%),目的就是控制路面汽車數量。

而超過半個世紀,單車早已深植在丹麥的視覺藝術、詩歌和音樂等的文化中,輪子轉動的愉悅和金髮少女騎單車的活潑形象是 30 年代常見街景,加上石油危機,以及汽車造成的交通擠塞、空氣污染,70 年代單車文化在丹麥又重亮綠燈,更成為現時首都哥本哈根的城市特徵。
在香港,踩單車只是假日休閒活動的其一選擇,或僅僅視作國際運動比賽項目,只有在少數的新市鎮和村屋才是短途代步工具;文明的巨輪卻早已從汽車回歸到環保又便捷的單車雙輪之中,在歐洲,單車不僅是運動,更是生活。如何減少破壞環境來建造單車徑固然需審慎考慮,但如何有前瞻地發展城市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