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育趨勢:想生卻不能生

A+A-
生兒育女,組織美好家庭,是很多人的夢想。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世界人口是個複雜議題。生育率過高,超出世界負荷;生育率太低,又會促使人口老化,削弱社會生產力。故此,「鼓勵生育,卻不要生過多」成為各地政府的家庭計劃首要原則。但是,當今人口問題,已再不僅限於過多過少的數目之爭,大量夫妻想生卻不能生,問題從此而起。

上世紀 30 年代,西方國家為降低出生率,抑制人口增長,開始推廣「家庭計劃」,呼籲人民以節育及避孕等措施,控制生育數目。多年來,家庭計劃在世界各國取得成功。全球生育率從 1964 年的每位女性生 5.1 個嬰兒,跌至今日的 2.5 個。現時,只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Sub-saharan Africa)仍然存有世家大族——即使如此,這些家族都正在萎縮。傳統大家族模式的瓦解,不但象徵女性逐漸重奪身體自主權、有權為生多少話事,更顯示了醫學進步昌明,家長不再因恐懼子女夭折早逝而多生兒女。

可是,人口問題絕對沒有因家庭計劃而消失。反之,愈多愈來夫妻面對新的挑戰:他們的生育欲望無法滿足,最終誕下的子女低於期待,甚至沒有香燈繼後。

早前,「經濟學人」聯同國際民調組織 Globescan 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夫妻,他們預期會生(expect to have)的子女數目,低於希望生育(would like to have)的數目。以希臘夫妻為例,他們認為理想家庭平均該養有 2.6 個子女,但卻相信自己最後只會有 1.7 個。這欲望與預期的落差,可歸因於兩方面。

在戰亂地區,嬰兒也要面對生命危險。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戰亂地區,嬰兒也要面對生命危險。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育症是因素之一。在發達國家,夫妻推遲生育年齡,「造人」難度隨之增加。在相較貧窮的國家,醫療系統落後,也會引致不育。有估算指,全球有至少 4,800 萬對夫妻在過去 5 年積極「造人」,但均告失敗;比起 1990 年預計的 4,200 萬對夫妻,數字足足升了 600 萬。由此可見,想生,生不到,也是世界潮流。

說到底,生育問題也離不開錢。比起不育,日益上升的「生育成本」是令夫婦無法滿足生育願望的主因。房屋和教育等是生兒育女的必需使費,然而,這些費用之高昂,使多數年輕人表示,無力養育原本希望擁有的子女數目。

可是,這對地球來說,不是件好事嗎?目前世界人口已高達 74 億,消耗大量資源,節育對地球總會有益;即使不育的夫妻,也可領養。然而,問題不是這麼簡單。首先,誰也說不準現時人口已經「過多」,日後,當嬰兒潮世代去世,世界人口或出現結構變化,甚至倒退。另外,試問誰有權去禁止他人建設家庭,追尋理想中的天倫之樂?縱使領養理念崇高,亦難以替代親身生育,十月懷胎的經歷和感覺。

倘若生育欲望持續無法滿足,或將釀成社會上新一個計時炸彈。夫妻或會因不育而患抑鬱症,又可能會傾家蕩產,尋求延續後代之法。不孕的妻子也機會被休,被人排斥。在男女觀念相對保守,甚至迂腐的國度,如肯雅,就有女人因不孕而遭丈夫斬掉雙手,慘不忍睹。

「經濟學人」為「拆彈」提出建議。首先,政府應援助因經濟條件而對生育卻步的年輕人,自由化勞動市場、放鬆城市規劃,為樓價降溫;教育上亦傳授女性生育知識,例如年紀愈大,生育能力則愈低;最重要的是,體外人工受孕(In vitro fertilization)依然昂貴,還待政府投入更多資金,支持研究,令技術盡快普及化,惠及大眾。

低生育率亦是本港的燃眉之急。根據中大研究,夫妻的理想生育數目,比起實際生育數目明顯較高,是全球生育欲望不滿現象的一份子。但是,上述的建議對香港又好像天馬行空——毫不像樣的城市規劃、房價高不可攀、薪酬追不上持續的通脹——香港,遠遠稱不上是養兒育女的好地方。然而,無力移民者,只好落地生根,咬緊牙關,一代一代在這裡拼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