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六黨鼎立,默克爾還主政嗎?

A+A-

德國近期州議會選舉的焦點固然是在於「另類選擇黨」(AfD)的冒起,AfD 主打反移民政策。在日前的柏林議會選舉,AfD 也不例外,奪得 14.2% 的選票,並首次進入柏林議會,繼續為明年的聯邦議會大選鋪路。

據經濟學人分析,更大的轉變來得更微妙:德國將結束兩大黨主導政治的時代,一個為中間偏左和另一為中間偏右的格局;將成六黨政治,政治聯盟更多元和光譜更為廣闊。而儘管默克爾要面對聲勢愈來愈大的反難民聲音,默克爾仍具主導力量。何解呢?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現時的執政聯盟由默克爾所屬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及社會民主黨(SPD)組成,也是戰後以來的德國主要的政壇力量。在柏林議會選舉,表面的贏家 SPD 得票 21.6%,卻是德國戰後得票最低的第一名,在這次的得票率也下跌了 6.7%。CDU 也創了其在柏林選舉的新低,只有 17.6%。因 SPD 與 CDU 加起來得票未過半,他們在戰後德國一直組成的大聯合政府或將被打破

而這亦意味著屬社會民主黨的現柏林市長 Michael Müller,必須與另外兩黨合作才能組成多數。在德國政局極端的 AfD 固然被排除在外。比現時組成聯盟的 CDP,更大可能合作的是同屬左翼陣營的政黨,包括源自東德共產黨的左翼黨(The Left)及中間偏左的綠黨(the Greens),但近期復興的自由民主黨(FDP)也有可能。

而目前最大機會的是,在三個左翼政黨間的「紅-紅-綠」聯盟,這組合在圖林根州(Thuringia)已出現,但是以左翼黨為領導。然而左翼聯盟在東部的州份,或像柏林這些來自前東德的地方或能取得支持,但西德州份仍對之抗拒,中間偏右的政黨在下次選舉必然會以「左翼共和國」的稱號來嚇唬選民。事實上,在全國的民調中,「紅-紅-綠」聯盟的支持度仍未過半。

屬社會民主黨(SPD)的現柏林市長 Michael Müller(左),須與另外兩黨合作才能在柏林議會組成多數聯盟,他在與選舉後與基民盟(CDU )第一候選人 Frank Henkel (右)在柏林議會會面。 圖片來源:路透社
屬社會民主黨(SPD)的現柏林市長 Michael Müller(左),須與另外兩黨合作才能在柏林議會組成多數聯盟,他在柏林選舉後與基民盟(CDU )第一候選人 Frank Henkel (右)在柏林議會會面。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因此,在六黨格局中,仍然是傾向由默克爾及其所屬的 CDU 領導。日前默克爾承認須為柏林選舉的失敗負責,亦承認主要是其移民政策的過失。但她也清楚,在明年秋季的大選,CDU 仍是在組成多數聯盟作主導。問題只是在 2017 年默克爾會否選擇連任第四屆的總理。在她擔任總理以前就曾表示,希望在合適的時候退出政壇,以免「車毀人亡」(be a half-dead wreck)。不過默克爾個人除了要面對來自其他潛在聯盟政黨的質疑,在保守派內部也有強烈的反對聲音。

主要的反對聲音便來自基督教社會聯盟(CSU)主席、巴伐利亞州(Bavaria)州長 Horst Seehofer,CSU 是 CDU 的姊妹政黨。傳統上兩黨會共同推舉同一位的總理候選人,但在去年,Seehofer 曾猛烈批評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他要求限制新移民的數量,惟遭默克爾拒絕。

如默克爾要繼讀走女強人的路,她要費神的不只有選舉失利,更要擺平內部矛盾,有關內部矛盾,或許默克爾可向近日「打成一片」的「橫洲風雲」借一借鑑;反過來一眾高官應從默克爾身上學習,如何成為負責任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