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在紐約時報廣場「發現」強國

A+A-

今年暑假去紐約,黃昏時走過時報廣場,看見所謂強國崛起的自豪和底氣,因為中國的「大外宣」,聲稱動用巨大財力,向美國輸出「中國軟實力」,向西方「講好中國故事」。

故事是圍繞著人物的。在文化方面而不是市場利潤,西方對所謂中國故事,除了艾未未劉曉波,到底有幾多興趣?

但艾未未和中國維權律師,肯定不是中國政府想西方發生興趣的人物故事。這樣一來,唯一的方法,就是用金錢在紐約的時報廣場做廣告,看看用錢是否能引誘美國人聽中國的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

時報廣場廣看全景,其他西方品牌廣告,視覺設計,都比中國的廣告故事強烈。我不明白中國人花了這麼多錢,在時報廣場做巨幅高清電視廣告,為何要用簡體漢語的方塊字做招徠?莫非中國的中宣部認為,紐約的美國人,不分種族,個個已經以漢語為第二語文?

photo譬如這個成功「打入國際」的「万国置地」,能夠在巨大的美國旗右上方沾光,如果我是中國大媽,看見其祖國地位如此崇高,或會眉開眼笑得馬上在時報廣場唱跳一首紅歌舞。但我在街頭目測數分鐘,行人熙來攘往,廣告是滾動的,看不見一個人曾經向這幅漢語廣告投下那怕是零點 1 秒的好奇目光。

在市場學上,廣告注重 Visual Impact,這個象徵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巨幅,動用了「蕃茄炒雞蛋」的中國國旗鮮艷的 Colour Pattern,企圖盡量吸眼球,但那兩排莫名其妙的方塊字,只會在紐約這個國際社會製造 Visual Barrier。包括郎咸平在內的「中國經濟學界明星」,他們的五官和表情,對於紐約的市民,吸引力遠遠不如電影「生死時速」的成龍和黑人笑匠 Chris Tucker。

因為這種「軟實力輸出」,如果香港雨傘運動男主角幕後金主有錢,紐約時報廣場你抬頭就可以見到黃之鋒和岑敖暉,以 Tom Cruise 和 Nicholas Cage 的雙雄大頭姿態出現;或香港的長情富豪,也可以斥巨資為他的女友在時報廣場這樣賀生日,附一句人人看懂的英文:You are the one in my life。

用錢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So? 也要講得 Make Sense 而動聽,尤其當奉命撒錢開講故事的人,對故事本身的興趣,可能遠遠低於通過接洽美國而可以自己家小移民或收取回佣的個人興趣。除了時報廣場的各大廈業主心中暗笑收著中國人的錢,那盤蕃茄炒雞蛋,炒得再紅火,傳回中國令未去過美國的人口想像而覺得吐氣揚眉之外,似乎效應比不上美國人開的 Panda Chinese Food 連鎖自助餐店的鑊氣(Wok 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