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艙設「無兒童區」 耳根清淨?

A+A-

坐飛機,不要寄望在旁邊是美女俊男,或是一位知性老人和你侃侃而談,但願沒有舉止奇怪或身型龐大的乘客,以及……沒有在哭的兒童,不然在密閉空間數小時,你除了全程緊握拳頭,也別無他法。但在數年前,有個別航空公司開始在機艙設立無兒童區,如新加坡酷航、馬來西亞全亞洲航空、馬來西亞國際航空,以及近日才增設的印度靛藍航空。

這些航空公司似乎都集中在亞洲。這是亞洲人的問題,還是亞洲航空公司特別關注兒童噪音的問題?無兒童區又有沒有必要和作用?其實「經濟學人」早在 1998 年已有文章提倡機艙設立無兒童區,他們稱:

我們活在愈來愈不寬容的年代。要求請勿吸煙、請勿吐痰、禁止停泊、禁止行走的標誌愈來愈常見……如果不寬容是當下的時代精神,我們經濟學人建議禁止另一噪音污染的來源:兒童。

經濟學人認為,吸煙、駕駛和講電話會造成像經濟學家所言的「負面界外效應」,即這些行為的總成本高於行動者本身的成本,因其他人要無辜承受;而兒童噪音就像以上的行為,會造成「負面界外效應」。要糾正問題,辦法就是設立無兒童區,把所有兒童安排在飛機的一側,也讓父母更努力減低他們小朋友的噪音。

有趣地,經濟學人刊出文章後收到讀者回信寫道:

先生,你說兒童像香煙或手提電話,那是錯的。無人必然要吸煙或使用手機,但所有人必然曾經也是小朋友,先生你也曾經是吧。你需要兒童來負擔像你般可憐老人的老年金。請你不要以大欺小。——讀者 Jessica Morley (6 歲)

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6 歲的「經濟學人」讀者 Jessica Morley 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然而,這也不單純是包容不包容的問題,而是尖叫對於某些人來說,在精神上確是一種痛苦。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即使聽方不是父母或沒有育兒經驗,嬰兒的哭聲比其他的聲音,特別能觸動大腦中管理情緒的區域,也會啟動大腦控制有關打鬥等求生反應的部分。研究員 Christine Parsons 正好以坐飛機為例子:「當你聽到有嬰兒在機上,你立即驚覺,即使你不想聽到,那是難以無視的聲音。」言猶在耳,今年 2 月港鐵東鐵綫列車便有一名男士,因抵受不住年幼男童的哭鬧,而對男童咆哮。

機艙那麼大,坐哪兒最好?除非願意多付一點,升級至無兒童區,否則千揀萬揀,最後坐在個活潑又吵鬧的小童旁邊,就只能緊握拳頭(或雙手合十祈求能耳根清靜)。不過,即使設有無兒童區,在開放的機艙內,吵鬧聲和哭聲飄飄,如只相隔數行座位便幫助不大;這時候能助你渡過時艱的,只有在播放音樂的隔音耳機及你無限包容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