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量產國:日本的科研實力

A+A-
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日前獲頒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為日本第 22 人於自然科學界奪得桂冠。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日前獲頒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為日本第 22 人於自然科學界奪得桂冠。 圖片來源:路透社

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日前獲頒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以表揚他對細胞自噬研究的開創貢獻。日本連續 3 年在自然科學領域奪得桂冠,自 2001 年起有 16 人,總數僅次美國,高於英、德、俄國,堪稱「諾獎量產國」。實驗室外,日本的科研實力一樣稱霸。在所謂「失落的二十年」間,日本科技企業持續創新,2015 年就有 40 間日企入圍路透社「全球百大創新企業」,超越美國。70 年代「日本第一」的評價,今日仍未過時。

日本向來予人「科技大國」的印象。美國品牌管理公司 FutureBrand 的 2014 年至 2015 年度國家品牌排行榜上,日本名列前茅,形象優於瑞士、德國,其中以科技表現一項最突出。現實之中,日本在科學理論及應用方面的成就確實符合大眾期望。

現今為止,共有 22 名日本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界獲諾貝爾獎(包括兩名美國國籍學者);而在科學論文發表數目排行榜上,日本 2000 年代初僅次美國,一直保持五甲位置。日本於科研理論的成就毋庸置疑,應用科技一樣引人注目,例如 2014 年 3 名日本教授就以開發 LED 燈技術的實用研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一般授予基礎理論研究)。

自 1990 年代初泡沫經濟爆破後,日本進入「失落的二十年」:樓市暴跌、增長遲緩、長期通縮,導致經濟蕭條。的確,日本 GDP 增長長年放緩,近年出口企業業務被中、韓公司超越,尤其是電子行業,日本家電已不再領先銷售市場,韓國的三星和 LG 搶佔電視製業龍頭,中國的格力和海爾分別成為全球最大冷氣機和雪櫃供應商。加上近年數間大企業醜聞不斷,表面上,日本的競爭力似乎呈現敗象。

日本千葉「物聯網」高級科技展日前開鑼,Panasonic 今年重新參展,展出「互動醫療鏡」及互動 LED 服裝等產品。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日本千葉「物聯網」高級科技展日前開鑼,Panasonic 今年重新參展,展出「互動醫療鏡」及互動 LED 服裝等產品。 圖片來源:路透社

然而,這可能只是故事的一面。有分析指出,日本企業正積極從 B2C 轉型至 B2B:暫別大眾消費領域,轉戰高科技商用市場。以松下電器(Panasonic)為例,原以家居電器起家,近年積極擴展業務及開拓合作關係,包括與 Tesla 合資興建超級工廠,專門生產電動車電池;研發氫能燃料,促進普及環保汽車;開發太陽光淨化技術,以降低食水生產成本等等。松下轉型投資耗數千億日元之多,但回報同樣豐厚,2014 年汽車電子和住宅相關業務發展迅速,公司轉虧為盈。截至 2015 年,家電僅佔總盈利 23%。

其他日企亦不遑多讓:新力(Sony)涉足醫療用具,與 Olympus 合作研發內窺鏡,全球市佔率高達八至九成;日立(Hitachi)亦開發出「陽子技術」,能夠精確瞄準人體癌細胞,減少醫療過程中的細胞損耗;安川電機(Yaskawa)製造馬達起家,近年改為出產工業機械人,例如能夠應用於汽車及鋼鐵業的「銲接機械人」和提供醫護服務的看護機械裝備。截至 2014 年,安川電機的工業機械人累計出產量突破 30 萬台,份額領先全球。

實驗室內外,日本似乎都已搶佔業界上游,有專家分析成因,在於:一、資本累積充裕;二、學術資源雄厚;三、企業管理經驗充足。日本 GDP 增長和科研論文數目也許不及一海之隔的中國,但綜觀上述三項標準,兩國看來仍然一個上風,一個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