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廢棄膠袋的神奇功能

A+A-

6

文: 綠色和平

膠袋不環保,是街知巷聞的事。除了改用環保袋,或重用膠袋,其實還有一個方法——活化膠袋。300 個洗衣店的大膠袋,加一點創意,搖身一變成為充氣藝術裝置及體驗館,為市民帶來海洋塑膠污染的訊息。

綠色和平與擅長把舊物升級再造的產品設計師張瑋晉(Kevin Cheung)合作,從洗衣店回收 300 個廢棄膠袋,升級再造成魚型吹氣藝術裝置。在短短兩日的展覽期中,吸引超過 1,200 人來參觀,市民更親身走入「魚肚」,透過參與互動活動,體驗海洋塑膠污染的嚴峻。

很多人以為海洋中的塑膠垃圾就只有膠袋、飲管等,但超過 8 成半香港人不知道,其實很多個人護理產品都含塑膠,而且會直接流入下水道,污染海洋。綠色和平 8 月初集合公眾力量,組成「微塑膠搜查隊」,調查 5 大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零售商,包括卓悅、卡萊美、萬寧、莎莎及屈臣氏,共近 1,500 件產品,發現 37.5% 的產品列明含有微塑膠成份,近 5 成產品並無列明產品成份,或只以日文、韓文等一般市民難以看懂的語言標示成份,無法分辨當中是否含有微塑膠。

市民普遍以為只有磨砂清潔產品才含有微塑膠,但其實化妝品的情況更為嚴重,眼影、粉底、唇膏等化妝品都含有微塑膠。化妝品中的微塑膠體積甚至比磨砂清潔產品所用的更細小、更難清除。根據醫學硏究,尺吋少於 100 納米的物質有可能被皮膚細胞吸收,對人體造成直接影響。

現時,香港每天就有至少 48 億粒來自化妝及個人護理產品的微塑膠入海,可惜微塑膠體積太少,市民平時未必留意到。可怕的是,微塑膠已經進入食物鏈不論你吃家常菜檸檬蒸烏頭、或是到日本餐廳吃刺身,也可能不經不覺在吃「膠」。綠色和平 7 月初整合了 58 份有關魚類及海洋生物吞食微塑膠粒的學術文獻,顯示微塑膠比大型塑膠更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情況亦愈趨嚴重。逾 170 種海洋生物體內發現微塑膠,包括香港市民常食的烏頭、蠔、青口、丁香魚、龍蝦和瀕臨絕種的藍鰭吞拿魚等。

要全面淘汰微塑膠,單是少用化妝品是不足夠的,更重要的是由源頭入手——要求卓悅、卡萊美、萬寧及屈臣氏等零售商停售微塑膠產品,同時消費者可以透過參閱產品標籤,避免購買含有 Nylon­-6、Nylon-­12、Polyethylene、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 及 Polypropylene 微塑膠成份的產品。

查看微塑膠產品名單:http://bit.ly/2dP5dba

聯署要求零售商停售微塑膠產品: http://bit.ly/2dP59bJ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