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水:由憫農這首詩講起

A+A-

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是我一代小學教科書必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講明了米飯得來確實不易,農夫的辛勞應記一功。簡單幾句詞,就帶出了感恩的美德,尤其是在古時,米飯的確得來不易。

在古代米飯不算主食,幾近奢侈品。「論語」中提過「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錦是華衣錦鍛,稻則是食用稻米,錦在當時社會是高級奢侈品,當孔子跟門生討論學問時,稻和錦是同等看待,由此可見稻米也是幾近奢侈品,未必是當時社會的主食。考古發現指,稻的栽培起源於約西元前 8200 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另也有考古發現是在約西元前 8200 年前的中國湖南。至於稻米的普及有飛躍性進步,還數宋真宗於公元 998 年至 1023 年期間引了新品種稻米——占城稻。

占城
占城

占城稻,顧名思義,是由占城這個地方所引入。占城是中南半島古國,即今越南中南部。唐代以前,中國古籍稱為林邑,唐代史籍稱為環王國,五代十國後稱占城。占城稻又別稱作「旱稻」。根據「淳熙新安志」卷二:「占禾,本出於占城國,其種宜旱。大中祥符五年,詔遣使福建取三萬斛,并出種法,而布之江、淮、浙之間,亦曰旱稻。」這段說話講明了占城稻耐旱的優勢,最初在福建傳入,直至後來擴展至長江下游江淮地區。水稻的栽種依賴水利灌溉,但占城稻耐旱,不用多水也可生長,因此可於山地、少水之地、高地種植。若遇上雨量不足,占城稻的確可大量解決糧食問題,因此有說宋朝至宋徽宗時,人口可能過億。

占城稻除了有耐旱的特性,成熟期也特別短,一年可以產兩回。「淳熙三山志」卷四一:「占城,相傳其種自占城國來。今土俗謂之百日黄,是也。」由於只需一百日就可以完成一回,若天氣環境許可下,一年種兩回只需二百日,的確大量增加了米糧的供應。

說到中國稻米的大穀倉,宋朝時多在江蘇、浙江一帶,因為當時流行一句俗語「蘇湖熟,天下足」。後來去到清中葉,這句說話被更改成「湖廣熟,天下足」或「湖南熟,天下足」。由此可見,中國的大穀倉在清朝轉至湖南、湖北一帶,至於轉倉的原因在於清代江蘇人口密度最大,也跟當時的水利發展有莫大關係。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最年輕的 90 後上市公司執行董事,自以為文藝青年的政治、財經評論人。

http://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