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除了香港人所關注的宣誓風波和人大釋法事件外,地球另一端發生了一個關鍵的貨幣操作,就是埃及鎊宣布跟美元脫鉤。埃及鎊將會進行一次性貶值,幅度高達 46%。同樣地,2014 年委內瑞拉也是因為一些老套原因,例如政治不穩、外債到期、經濟不振等,同樣地容許了自由匯價操作,結果委內瑞拉貨幣玻利瓦爾單日貶了 89%。
大概我有興趣的東西都太離地,所以未必會有香港媒體跟進。我想講的是,當外匯系統的負荷去到極點,例如實行固定匯率的國家無法再支持本國貨幣,央行就要考慮一個政策決動,就係「頂」還是「唔頂」。「頂」即係繼續去燒央行的外匯儲備,當中要盤算一下外匯儲備的多少;「唔頂」即是放棄控制匯率,讓匯價自由浮動,很多時就是造成一次性貶值。
「唔頂」之後的結果,很視乎國家的宏觀貨幣政策。經濟學有三元悖論(The Impossible Trinity),也是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這個悖論是來自 Robert A. Mundell,他跟 J.Marcus Fleming 在傳統的 IS-LM 模型當中,滲入了 Interest Rate Parity 和 Purchasing Power Parity,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集各家大全的 Mundell Fleming Model,讀國際金融基本上必學。三元悖論中提到,一個國家只能夠在「貨幣政策獨立法」、「匯率穩定」、以及「資本自由流動」之中三選其二。
講太多理論東西,就是因為現在中國正面對「頂」與「唔頂」的問題。這些理論,就是為了鋪陳中國經濟的分析。中國內地人口裡說不,身體卻很誠實,個個口裡愛國,不過身體卻把資產移走,引發了走資潮。走資潮的客觀效果就是沽倒人民幣,去買他國貨幣或他國資產,這就對人民幣匯價做成衝擊。不少評論員曾提出,要好像 93 年朱鎔基的操作,一次性大幅貶值去解決走資問題。這個話題,我下星期會去講。一次性貶值雖然是震盪療法,為了長治久安而痛一次,不過弊病卻也不少。
「頂」與「唔頂」也是政治上問題,亞洲金融風暴時索羅斯狙擊亞洲貨幣,香港外圍的經濟體通常都選擇了「唔頂」,但當時曾蔭權選擇了「頂」,結果他頂贏了,贏得掌聲。那怕他賠上了政府自由不干預的市場方針,他的政績變得非常亮麗。然後就扶搖直上,鋪路成為了清潔大隊長,抱歉,是香港第二任行政長官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