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最不應該打的一場戰爭

A+A-
La Targette 墓園

11 月 18 日正好是索姆河戰役終結 100 周年紀念日,11 月 11 日則是英國「國殤日」(Remembrance Day),公司裡有一個小夥伴戴上了一朵 Poppy。有人曾經問,第一次世界大戰關我們華人甚麼事,香港現在也不關英國事,「國殤」二字從何說起?

索姆河戰役被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慘烈的戰役之一。英國歷史上從來也沒有遭逢甚麼大難,但在這一次戰爭中傷筋動骨,元氣大傷,第一天在索姆河戰死的英軍就有 19,240 人。

1914 年大戰開始的時候,英國陸軍規模大約是 70 萬人,但是戰爭大臣基奇納伯爵認為這個人數遠遠不足,結果就有了那張今天家喻戶曉的「國家需要你」的海報——這張海報後來被視為政府高壓,甚至極權的象徵,可說是面目全非。

1916 年國會通過徵兵令,本來只限 18 至 40 歲的單身男子,到後來上限提高到 58 歲,連已婚男子也不能豁免,1916 年 6 月,也就是索姆河戰役之前,徵兵一個月內就高達 13 萬之多。大戰的四年間,有多達 25 萬未滿 18 歲的青少年,謊報年齡,揹起和自己體重差不多的裝備走上前線,最年輕的只有 12 歲。但結局我們都知道了,絕大多數從此有去無回。

這事說來幹甚麼呢?是為了嘲笑 100 年前有那麼多傻瓜願意為國家當砲灰嗎?

戰爭是最後的手段,是所有人都想避免的噩夢,問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完全是一場沒有必要的戰爭,不是文明與野蠻的對決,並無正義可伸,埋下的只有惡果。

19 世紀末崛起的德國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不是甚麼天敵,像「西線無戰事」所寫的那樣,德國兵刺傷法國兵之後還想救他呢。卑斯麥統一德國,但求休養生息,外交上以孤立法國為目標,並無搶佔殖民地的野心,即使「列強」開戰,如果英國不加入,根本不會擴大為「世界大戰」的規模,或許會以另一場「普法戰爭」告終。如果戰爭的規模有限,列寧絕不會冒起得那麼快,如果德國不是死得那麼慘,更不會有後來希特拉帶來的災難;再遠一點,甚至不會在中國埋下火種,導致後來的天翻地覆。

這場無甚意義的大戰,造成歐洲過千萬青壯男子的人命損失,直接導致歐洲文明的潰敗,也導致威格(Stefan Zweig)為之自殺殉葬。我在德國也見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當然,他們也只能哀悼這一次戰爭。

但今天,生死存亡的界線已經變得模糊,沒有人在乎正邪對立,文明與野蠻之別,當家園被毀的時候,因為全球化的流通和自由,大多數人的方法是選擇放棄和離開。如果一個地方土崩瓦解,已經不會再有人想要捍衛家園,重整河山。只要為了保命,成年男子也可以謊報自己未滿十八,靠別人的救濟過活——從人權的角度來看,這種苟且偷生的信念,也算是 100 年來最大的進步吧。

沒有人應該送死,但 100 多年前死在歐洲戰場上的士兵,可能是歷史上最不應該送命的一些人。比起無數空洞枯槁,醜惡卑下的靈魂,他們反而天真無懼,充滿活力,結果莫名其妙葬身地獄,居然不是為了捍衛自己,反而因為他們的死,才導致更多災難的來臨。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