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和非洲關係,傳媒多聚焦於兩地貿易、經濟投資及援助等方面,金錢輸送背後,中國在「文化出口」上同樣不遺餘力,倫敦國王學院比較文學及英語系的教學研究員 Catherine Gilbert 最近發表的文章,就描述了中國如何在非洲推廣中國文化,期望以中國文化堵截西方國家的文化壟斷,在文化領域成為超級大國,而中國文學翻譯就在其中身負重任。
中國的出口文學
在中國政府 2006 年發表了為文化發展 5 年計劃,策劃以展覽、電影節、藝術節、出版文學等多種形式向外國推廣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這樣的政策方向延續至今,後來的文化部部長蔡武也曾言,文化軟實力是實現中國夢不可少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投入大量資源的非洲,文化「交流」同樣頻繁。雖說是相向交流,實際上卻以中國單向輸入為主。其中最突出的要數「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由中國政府資助在境外銷售出版書,以「增強我國在國際文化活動中的話語權,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為目標。
在中國學者李明江看來,中國文學出口可稱之為「為中國培養更好形象」以及「糾正外國人誤解」的工具,換言之,是形象工程的一種。不過,Gilbert 最近進行的調查則反映,中國的「文化出口」政策,屬外交層面的門面功夫居多,在民間卻未成氣候。
門面大於實績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數據,現有的中國文學翻譯幾乎全是法文或英文,而非洲語言譯本卻萬中無一。譯本語言決定其最終去向,例如法語譯本多運到通法語的非洲國家的法國文化中心,而不是公共圖書館或大眾書店。絕大部分出現於公共圖書館的文學譯本,都由中國政府資助出版的捐書,因此只有中國政府官方認可為可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文學」。連出版文學以外的文化交流活動,都只著重於古老傳統或文化,如剪紙、舞獅舞龍、武術等,卻無一反映當代中國文化。
要搜查到底中國有何種文學傳到非洲,直到現在為止,有如大海撈針,2006 年所說的「5 年計劃」,看來 10 年也未有特別大的成就……
調查總結指,比起滿足當地人對於中國文化的好奇心,這些活動只是與中共希望建構的中國文化形象對齊,配合當地中資電視台在螢光幕上大肆渲染中國的發展迅速、高科技的大國形象,相互輝映。所謂的文化交流、分享文學,是以文會友,還是單方面宣揚美好國家形象的門面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