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諾雅:傳統與創新的交配時空

A+A-
張國威「尋找生命平衡點」 圖片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新聞公報
張國威「尋找生命平衡點」 圖片來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新聞公報

香港文化博物館正在展出一個名為「衣+包剪揼」的特色時裝設計展覽。

展覽將時裝設計與傳統手藝結合,以包(paper)、剪(Scissors)、揼(Rock)為出發點,邀請了五位年青時裝設計師及傳統工藝專家參與構思。

場地佈置以多幅巨型鐵絲網組合作為分區間隔,更將 70 年代的普普藝術圖案裝飾加上舞台化的燈光效果,令展覽充滿一種華麗的工業時代味道。

參加此次展覽的 5 位本地設計師包括:李冠然、盧聲前、張國威、張美儀、傅織女,夥拍六組傳統工藝師傅共同製作出多套特色造型的時裝。

主辦單位以「包剪揼」作為主題的概念是:「包剪揼」是個遊戲,由兩個或以上的人一起參與才能成事。同時亦可解作從事各行各業的師傅所運用的各種物料、混合技法所帶來的創新成果。

現場最為矚目的是張國威的「尋找生命平衡點」的作品:以約十多尺高懸掛在半空的女性身軀模型,以金屬盔甲外殼包裝,內以透明玻璃連結,而玻璃上身內見有水流不停翻滾,下身則連接了多條貼上金箔倒掛著的樹枝。

據張國威解釋,「尋找生命平衡點」的作品意念是源自於陰陽五行的哲理,他更摒棄傳統的布料運用,反而向傳統貼金箔專家黎裔廣師傅拜師,共同創作出這件大型裝置作品。

在製作過程中,張國威更驚覺這門手藝的高深之處在於拿捏時間、溫濕的平衡、手持金箔要剛中帶柔的學問,並與陰陽五行相合的哲理契合。

在他的作品中不難發現一些違反邏輯定理的組合:例如水被吊上半空、樹枝向下倒生、卑微的樹枝被貴重的近金箔包裹著等。作品營造的不尋常差異效果,目的是提醒世人處事做人都必須採取中庸之道,並尊重大自然的法則。

李冠然「觀音娘娘的六種色相」 圖片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李冠然「觀音娘娘的六種色相」 圖片來源:香港文化博物館

此外,我極為欣賞的是設計師李冠然「觀音娘娘的六種色相」的系列 Crossover作品。

李冠然從以往走過敦煌之路得到靈感,參考敦煌壁畫中觀音造型與服飾,以現代手法與從事紮作的冒卓祺師傅的手藝結合,通過柔軟及堅硬的物料組合,建構出具立體雕塑的視覺效果,同時希望打破傳統紮作一向予人鬼神與死亡的聯想,更通過全新的創意為紮作工藝添上一份時尚色彩。

「衣+包剪揼」展覽所帶給我們的訊息是:傳統之美不是刻意打造,而是孕育而生,需要薪火相傳及與時並進。傳統與創新,看似矛盾,設計卻往往不能存在於缺乏傳統與創新的時空。

「衣 + 包 剪 揼」展覽

香港文化博物館
一樓 專題展覽館三及四
2016年9月24日 – 2017年2月6日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