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服「後真相人種」?

A+A-
恐怖的事實。
恐怖的事實。

「後真相」(Post-truth)膺選牛津詞典 2016 年度選字,現象頻繁見於英國脫歐公投及美國大選,但人類早有敵視事實的前科,不論自然科學還是政治理念,向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事實缺乏說服力,未必是出於集體反智,有學者指,人類的認知並非全然是智力活動,與心理亦大有關聯,成見一旦形成,便難接受其他解釋。在後真相時代,我們還能以理服人嗎?

在 Google 輸入「climate change deniers」(氣候變化質疑人士),第一個搜尋建議便是「……are idiots」(……都是白痴)。他們不一定是文盲,甚至其中有不少高學歷人士(譬如大部分共和黨人),即使撇除被收買的案例,反全球暖化論仍然甚囂塵上。為甚麼人要與科學作對?「否認至死」(Denying to the Grave)一書作者 Sara Gorman 與  Jack Gorman 認為,「死不悔改」未必出於愚昧,而是心理作祟。

「否認至死」一書兩位作者認為,人會拒絕接受事實,主因在於心理而非智商。
「否認至死」一書兩位作者認為,人會拒絕接受事實,主因在於心理而非智商。

一來,人類對原因不明的事件和現象會感到極度不安,為了釋除無慮,人會自行「腦補」,捏造說法。書中舉例,美國有所謂「反疫苗論者」(anti-vaxxer),無能為力之下,將子女的自閉症成因歸咎於疫苗,就是出自絕望時的自然反應。二來,人類不會理性估算風險,反而是依賴「可想像程度」(imaginability)行事:能否在腦中想像出來,才是說服自己的關鍵;而人類是情感動物,故事比統計數字更吸引,因而往往漠視科學數據,寧願取信一套簡單方便的說法,順應性情亦安撫自己。

自然科學尚且難以結論一致,社會科學想必更見意見分歧。譬如,根據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減稅能鼓勵生意,刺激經濟,從而帶動就業,交稅人口及稅額增多,將能抵銷稅率下降所帶來的損失,「滴漏經濟」奏效,帳面稅收最終增加。「減稅反增稅收」的主張為不少右翼政府接受,事實卻是往績不佳:列根任內稅收下跌(GDP 佔比亦下降),赤字連年,國債翻了三倍;喬治布殊任內一樣,大幅削減富人稅及資本利得稅(巴菲特所繳稅率--17.4%--低於其公司員工),結果貧富懸殊加劇之餘,整體稅收亦見下降。然而,減稅反增稅收一類主張早成金科玉律,依然深信不疑者眾。

美國達特茅斯大學行政系教授 Brendan Nyhan 及英國艾克斯特政治研究員 Jason Reifler 做過一個研究調查:聚集一批自稱保守派的人,向他們展示布殊減稅導致政府整體收入下跌的證據。結果,「保守派」不但不信,而且更認定布殊任內稅收上漲。為何糾正反而加深誤解?兩位教授認為,當世界觀或個人印象受質疑,就會出現「反彈效應」(backfire effect),更難接受不符立場的證據。

質疑氣候變化者未必是白痴,可能是世界觀作祟,又或是被收買。
質疑氣候變化者未必是白痴,可能是世界觀作祟,又或是被收買。

對於固執己見的人,是否再無理性途徑交流意見?美國科學史家 Michael Shermer 列出 6 項建議,以資說服他人之用:一、交流不帶情緒;二、討論而非攻擊;三、細心聆聽,準確回應;四、表達尊重;五、對其立場表示理解;六、說明事實改變,未必會扭轉世界觀。

紐約時報亦綜合了多位心理學家及哲學家的意見,作出 5 項討論建議:聆聽比述說重要、不要預設立場、身體語言盡量禮貌、勿為爭執而爭執、敢言亦需敢聽。

社交媒體打算設立「事實查證」工具,核證網上流通的消息真偽,但即使糾錯有佐證,亦不見得就能改變誤解。有人漠視事實、信口雌黃,卻要他人苦口婆心,循循善誘,難免有將自我修養的責任推到對方身上之嫌。或者事實的確如此,不過,個人信念尚可不理,社會政策卻會貽害眾多,譬如一個路人質疑氣候變化,影響大不同於美國國家環保局長質疑氣候變化,不論責任誰屬,為了公眾利益,社會必須合力說服相關人士,正視問題--當然,如果立場被收買了,就另當別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