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imo-sestini
對於難民,2016 年是最致命的一年,最少 4 千名難民在地中海航程遇難。 圖片來源:路透社

全球暖化未屆攝氏兩度死線,惡果已排山倒海而來,由促成自然災害激發武裝衝突滅絕動物氣候難民,氣候變化已成為本世紀最大問題。氣候暖化導致全球生活環境惡化,難民四處流徙,不單撤離地區受害,移民地點亦難倖免。正如剛已故的波蘭社會學家 Zygmunt Bauman 所說:區域方案不能解決全球問題。世界難民問題必須全球共同解決。

受氣候變化影響,中國沙漠化加劇,水源乾涸,不少人被逼離開家園。 圖片來源:路透社
受氣候變化影響,中國沙漠化加劇,水源乾涸,不少人被逼離開家園。 圖片來源:路透社

亞洲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 Stephen Groff 指出,亞洲屬於最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地區。近數十年來,大量內陸人口遷往沿海城市,一項研究預測 2060 年亞洲低海拔人口將較激增至 9 億 8,300 萬人,佔全球低海拔人口九成,水位若隨氣溫持續上漲,牽連極大,加上全球暖化將導致鹹潮、沙漠化、冰川消融及降雨量減少等生態問題,亞洲內陸環境同樣日趨惡化。而在首當其衝的太平洋地區,去年最少有 5 個島嶼淹沒,部分島國已準備徙置國民至其他國家,例如基里巴斯(Kiribati)就在斐濟買地安置 10 萬公民,預計 2020 年開始撤離。中國西北則經歷嚴重沙漠化,據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沙漠平均每年擴張 3,300 多平方公里,自 1975 年至今,已有 54,000 平方公里面積變成沙漠--相當於一個克羅地亞--氣候難民早已在西北部流竄,例如內蒙阿拉善盟一帶便有 3 萬人被政府徙置。


中東難民危機背後,全球暖化亦是推手之一。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東難民危機背後,全球暖化亦是推手之一。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東

2015 年有過百萬移民遷徙至歐洲尋求庇護,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中東及非洲,敍利亞、阿富汗及伊拉克近年動亂不斷,位列頭三位最大移民輸出國。戰亂釀成逃難潮,而全球暖化又激化了地區衝突:美國國家科學協會(PNAS)研究顯示,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地中海東部持續升溫,土壤濕度下降,愈趨乾燥,而 2006 年至 2011 年,敍利亞受旱災重創,造成國內多達 200 萬人流離失所,社會不穩直接激化內戰,敍利亞多達 1,500 個武裝派系之中,美國國務卿克里就指出不少為爭奪資源而戰。解決衝突,同時緩和氣候變化,重整健康生態環境,才能有效遏止難民潮,否則即使戰事終結,土地資源不足為生,難民危機會繼續存在。解決全球暖化,才是長遠和平之道


氣候變化帶來非洲各地旱災,農作歉收又造成大遷徙。 圖片來源:路透社
氣候變化帶來非洲各地旱災,農作歉收又造成大遷徙。 圖片來源:路透社

非洲

歐洲難民之中,不乏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研究顯示,當地沙漠化及水資源匱乏造成大量人口遷徙。與敍利亞一樣,非洲乾旱導致農作歉收、畜牧環境惡化,繼而刺激地區資源衝突。「世界又熱又平又擠」(Hot, Flat, and Crowded:Why The World Needs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We Can Renew Our Global Future)作者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國家地理雜誌紀錄片「多災兇年」(Years of Living Dangerously)中指出,非洲移民不少屬於氣候難民,特別是受害最深的農村人口,近有搬至城市,遠則遷徙至北非,甚至偷渡去歐洲,跨越地中海死亡之路只為謀生。另外,宣明會引述官方研究指,氣候變化將引致部分非洲國家最早在於 2020 年的農物收成減半,全球 4,000 至 1 億 7,000 萬人隨時陷入糧食危機。比起戰亂難民,經濟難民看似不值同情,其實同樣面臨生存威脅。


一名悼念柏林恐襲死難者的難民兒童。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名悼念柏林恐襲死難者的難民兒童。 圖片來源:路透社

歐洲

近年大批難民湧入歐洲,引起民情反彈,輿論撕裂,極右政黨以反移民主張乘勢崛起,近年入主匈牙利及波蘭政府,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地則積極挑戰自由派的執政地位,歐洲政治光譜面臨重塑。落閘趕人一方面涉嫌違反聯合國難民公約,另一方面治標不治本,隨著全球暖化製造愈來愈多經濟難民,歐洲作為發達地區,不論移民政策如何收窄,非法偷渡未來只會日益嚴重,而且難以禁絕。治本方法當然是協助穩定移民輸出國的政經社會,如此不單是出於人道理由,更是為了歐洲國家的長遠實際利益。如同上述,解決中東、非洲亂局不能單靠武力手段,和談最多是第一步。


uncle sam drowned
氣候變化之下,美國佛羅里達州洪災愈見頻仍。諷刺的是,廣告圖中被淹沒的 Uncle Sam 出自以質疑全球暖化聞名的茶黨手筆。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

「多災兇年」系列指出,氣候變化導致加州乾旱,作物歉收,農民被逼捨棄農田,遷往城市謀生。而低海拔的佛羅里達州則是面對水位上漲,淹沒部分街區,市長動用數億美元加建地台,將沿海地帶「墊高」,但亦只能撐多 50 年。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假如水位持續上漲,至 2100 年升高 6 呎的話,美國將有 1,300 萬沿海居民流離失所,佛州更是波及過半人口--諷刺的是,佛州有「陽光州」之稱,州政府卻禁止居民使用太陽能板發電,片中歸因於政客受電力公司「遊說」影響,刻意阻撓爭取乾淨能源的民間運動。里安納度主持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則明確指出,不少共和黨議員一向收受化石燃料公司捐助,因而傾向否定或質疑全球暖化,在新屆國會兩院均由共和黨把持之下,美國氣候政策的方針令人憂慮,獨立研究機構 Lux Research 就預期杜林普治下美國碳排放將激增。

dis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