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找廁紙,是失去甚麼智力?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連找廁紙能力都沒有是失去甚麼智力? 圖片來源:路透社

59 歲,你想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可惜漸漸發覺自己開始語無倫次,搞錯地點,錯去目的地;甚至——在陌生的居所中,連找廁紙的應變能力都沒有,到底你是失去甚麼智力?

要知道腦部處理資訊的速度快慢,最常用的測試是「數字符號替換測試」(digit symbol substitution test):參與測試者會被給予幾個數字和符號的組合,然後被要求在另一份只得數字的清單上作配對,寫出相應的符號。這種認知無關教育程度,卻與年紀息息相關。而隨著年歲漸長,配對的速度便會愈來愈慢。醫學界對這種現象的解釋還是眾說紛紜,有說是髓磷脂——一種將信息由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神經元的物質——的數目隨年齡增長而減少,從而令到認知過程變得緩慢。也有學者提出,多巴胺——另一種神經傳送體——的減少才是元兇。

面對衰老的不可逆轉,「活到老,學到老」似乎變成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但可幸的是,並不是所有智力都急著老去。 心理學家 Raymond Cattell 於 1963 年確認了兩種智力的存在:流體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體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流體智力即解決新問題、在新情況下運用邏輯,和辨認出規律的能力。例如你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城市(居所),要摸索如何有效地使用當地的交通、地下鐵路線到底要怎樣看、街道要怎樣辨認,當中所運用的就是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則指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能力。當你開始學習新的語言,所獲取的新詞彙、新理論將如流水凝結成冰一樣,隨著時間的推進變得愈來愈穩固。因此當你在學習一種新的技能時,通常都是以運用流體智力開始,以晶體智力作依歸。後者會增長至 70 歲左右才開始回落,前者相比下則更早一些,在 40 歲左右便會開始衰退;這解釋了為何人們年紀愈大便愈難掌握新的技能,也解釋了為何某些人在語言、數理方面較為優秀,某些人則在生活細節、各種新環境中更快適應。

不過,認知能力的衰退可以靠經驗補足。在一項舊有的調查中,參與者廣佈 19 至 72 歲之間,結果顯示,即使老員工的敲打鍵盤的速度較慢,但打字速度卻和新員工一樣快,原因是他們可以藉著經驗預測文中即將出現字句。

可是,如果繼續剛愎自用,膽繼續大,從不學會謙遜,有經驗的你便會變成旁人眼中的「老員工」(Old Seafood),被旁人所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