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支那麵」到「拉麵」:日本拉麵的起源和興起

A+A-

談到日本美食,除了懷石料理、刺身壽司,必數拉麵。在市面林立「日式」拉麵店的同時,又有多少人知道拉麵的起源與流行原因?在「拉麵:一麵入魂的國民料理發展史」一書中,紐約大學歷史學家 George Solt 從一碗拉麵中,看出了日本社會變遷及其與國際的互動——原來拉麵本名叫「支那麵」?拉麵與全球化又有何關係?

拉麵的前身,是「支那麵」?……
拉麵的前身,是「支那麵」?……

拉麵的起源:「支那麵」

支那」在港是敏感詞,宣誓中提到「支那」,甚至會被 DQ。的確,「支那」是日本在軍國主義時期對中國的稱謂,盛載著日本對外殖民侵略的歷史背景,但是,若追溯拉麵的起源,不得不談 20 世紀初,1910 年代至 30 年代於日本都會普及的「支那麵」。

據 George Solt 記載,日本拉麵的誕生起源,實與美國帝國主義及中國到日移民工人有關。首先,美國於 1850 年代強逼日本開關,簽通商條約使歐洲工業與肉食進入日本,為當今拉麵準備好配料食材。其後,隨著大批中國商人和工人移民到日本,中式料理影響了日本飲食文化:有說移工引進的「南京麵」(手拉麵條配上略帶鹹味的雞湯青蔥)是拉麵的雛形,但另一可信的說法則指,位於東京淺草的「來來軒」中式餐廳所創的「支那麵」才是現今拉麵的始祖……

來來軒的「支那麵」與「南京麵」相比,更像今天正宗的東京拉麵組合。湯麵的湯底加了醬油,配料中還有叉燒、鳴門卷和海苔。由於「支那麵」既便宜、美味,更能快速上桌,很快就受到工人階級的喜愛。經過林立的中式餐廳、街頭推車檔的推廣,「支那麵」在二戰前就融入日本社會,演化為家常菜當中的中式料理。可是,到了 1940 年代,因飢荒戰亂之故,「支那麵」逐漸銷聲匿跡。

全球化:拉麵作為日本的「國食」

直至二戰結束,美國暫時佔領日本,糧食供應逐漸回復正常之時,「支那麵」才再次回歸。但是,為了避免觸及日本軍國主義和二戰回憶,麵店也改以「中華麵」和「拉麵」取代「支那麵」的稱呼。

到了日本的經濟黃金時代,麵食取代稻米成為主食,拉麵作為日本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正等待一個「爆紅」的機會—— 1958 年,與社會「求快」的潮流契合下,日清成功推出並大賣「速食拉麵」,使拉麵更加與日本人生活密不可分。於 1980 到 90 年代,拉麵博物館落成,拉麵逐漸躍升為「國民料理」,與壽司一樣,代表著「日本味」。

位於大阪的拉麵博物館
位於大阪的拉麵博物館

George Solt 說,踏入 21 世紀,乘著全球化,拉麵以「國民料理」的形象走向國際。像「千與千尋」等日本流行作品,把「拉麵」的吸引力傳到歐美,掀起一股「拉麵熱」。這股熱潮雖然因「韓流」而退卻,但拉麵的外銷仍是大勢。

一碗拉麵,百年因果。由拉麵的起源到興起中,不但可以看出美味的源頭,究其歷史,更能觀察出日本社會於 19 世紀至今的種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