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實體書逆襲有何玄機?

A+A-
全球最大網上零售商亞馬遜(Amazon)開設實體書店,第一間位於美國西雅圖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購物中心。
全球最大網上零售商亞馬遜(Amazon)開設實體書店,第一間位於美國西雅圖大學村(University Village)購物中心。

紙媒沒落,新聞資訊電子化勢不可擋。另一邊廂,實體書仍努力抵擋電子書攻勢,電子書節省印刷成本,購買方便,不少人均預測在未來電子化時代,電子書最終會淘汰實體書。不過,美國實體書的銷量連續兩年有所上升,反之電子書卻調頭下跌,實體書似乎重新歸來,這是迴光返照,還是另有玄機?

美國人一年平均閱讀 12 本書,大多還是實體書。據尼爾森調查,2016 年實體書的銷售量比 2015 年增加了 3.3%,相反電子書銷量則下跌了 16%。更多人願意手執實體書,看似是在科技世代的人文復興,讓人欣喜。然而,據金融時報商業首席評論員 John Gapper 分析,這不是故事的全部,實際是與 Amazon 的營銷故事有關:價格高低影響購買意欲。

電子閱讀器主要採用電泳墨水技術,電泳墨水在 1970 年代經已由 Xerox 公司發明,但最終未能在市場上成功推銷。在塵封多年後,於 1990 年代末,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動手改良,商業化讓電子墨水發揚光大。其後日本公司 Sony 則搶得推出電子閱讀器的先機, 2004 年在日本推出產品,2006 年進軍美國。Sony 的競爭對手 Amazon 的 Kindle 卻後來居上,成電子書的中流砥柱。Amazon 本身是全美最大的網上售書商,與書商關係緊密,加以簡潔方便的購買電子書程序,Kindle 自 2007 年末推出市場,便佔據了全美最大的閱讀器銷售額

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是美國最大的零售連鎖書店,以大型的實體零售書店聞名,亦是 Amazon 售書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 圖片來源:路透社
巴諾書店(Barnes & Noble)是美國最大的零售連鎖書店,以大型的實體零售書店聞名,亦是 Amazon 售書業務的主要競爭對手。 圖片來源:路透社

當初為了推銷 Kindle,Amazon 把暢銷書以 9.99 美元(約 78 港元)優惠價格發售,使不少電子書比實體書便宜得多,但這種策略現正終止。以 John Grisham 的 The Whistler 為例,它在亞馬遜的精裝本售價為 14.47 美元(約 113 港元),但在 Kindle 卻售 13.75 美元(約 107 港元),相差無幾。更甚者,現時如出版社 Penguin Random House 與 HarperCollins 的電子書比精裝本和平裝書更要高。

Amazon 為電子書打折做法,讓不少出版商感到不滿,壓縮了他們在實體書和電子書的利潤空間。2010 年蘋果公司進軍電子書市場,並與多家出版商協定價格,旨在對抗 Amazon。不過 2012 年美國司法部控告蘋果與五大出版公司違反了反壟斷法,最終法院駁回蘋果公司上訴申請,蘋果須向電子書用戶賠償總額達 4.5 億美元的款項,Amazon 因而漁人得利。

Kindle 成功搶佔市場分額,Amazon 已無需急於為電子書「大打折扣」,也緩和了與各大出版商的衝突。電子書加價,讀者多買了實體書便是理所當然的事。據出版界分析網頁 AuthorEarnings 資料,Amazon 2016 年比往年賣多了 3,500 萬本實體書,主要是從競爭對手零售連鎖書店 Barnes & Noble 搶奪過來的市場份額,至於美國獨立書店所增加的 200 萬本銷量只是小菜一碟。至於對閱讀保守主義者而言,假若多了讀者重拾閱讀實體書的樂趣,能在紙頁書香中神遊翱翔,決不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