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問雌雄:日本中性史

A+A-
圖片來源: _genking_@Instagram
日本藝人田中元輝,可說是無性別男子的領頭人。 圖片來源:@_genking_/Instagram

最近日本中性潮冒起,店舖紛紛推出男女通用的美妝用品,打扮起來猶如雌雄同體,走在街上單憑外貌難以判斷孰男孰女,同時出現的還有打著「無性別男子」(ジェンダーレス男子,Genderless Men)旗號的藝人。在日本居住 22 年的密歇根大學人類學教授 Jennifer Robertson 指:「這些人正在模糊男女的界線,擴大生為男兒的人的服裝範圍。」不知底蘊的人把它當成一時的潮流風尚,事實上,性別界線模糊在日本可以回溯一段悠長的歷史

不分性別的交往

古代貴族追求婚外情人,故事往往輾轉成為文學或藝術題材。對他們而言,同為男性的事實無損對方超越性別之美。因此不少將軍或武士即使會為繼後香燈或政治結盟而成家立室,私下也另有少年情人。直到 19 世紀後期日本建立起現代化軍隊,這種同性情愫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不過除了 1872 至 1882 年期間男男性行為被定為犯罪外,此後都沒再出現禁止同性關係的法例。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近代,日本的同性關係都未有與性別認同扯上關係,即與同性交往不會影響對自身性別的看法,也不會自居同性戀。在 1990 年代愛滋病關注者將同性戀身份與染病風險混為一談之前,性取向話題也不曾被政治化。

超越性別的易服

日本大河劇「義經」劇照。
白拍子著裝。 圖片來源:大河劇「義經」。

易服同樣歷史悠久,據說最早的文獻記錄出自 8 世紀,記載女子換裝反串成武士。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期間(即 8 世紀至 14世紀),由女穿男裝跳男舞的「白拍子」表演更一度受到追捧,這種「白拍子」著裝來自少年服飾,柔美長髮配上專屬男性的烏帽子,展現出颯爽與嫵媚並兼的中性美,可見古代日本人已為亦男亦女的曖昧美感而傾心。後來日本歷史學家細川涼一在書作「逸脱の日本中世」中談及白拍子的意義,指女子可藉穿上男裝超越性別,例如歌舞伎舞蹈「京鹿小娘道成寺」中,清姬憑白拍子打扮進入嚴禁女人進入的吉野大蜂山。及至前近代,社會上更出現,為顛覆傳統女性定義或在男性主導的商業世界生存而易服的女子。

1920 年代大正末期開始,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時代女性」(モガ)風潮興起,女性穿褲子留短髮成為潮流。此時寶塚歌劇團成立,讓女性走上舞台扮演男角,以女子的男性化形象打動觀眾,也改變了迷人女性的定義。與此同時,19 世紀末的都市男性(ハイカラ)為了貼近洋人風俗也開始講究起日常著用,化妝抹粉、帶薰香手帕等等,更有時人調侃:「部分男人化妝化得比女人還兇。」

現代的「美少年」

要說可能啟發無性別男子覺醒的,不得不提日本尊尼事務所的男藝人,多年以中性美俘虜不少粉絲,被冠以美少年之名。1980 年代開始的視覺系,外貌精緻穿著誇張華麗的服裝髮型的歌手同樣雌雄莫辨,在愛好中性的日本創出熱潮。也許無法抵擋亦剛亦柔的中性美這一特點,早就深入日本人心,才能讓不同時代的中性人物受到追捧。

不過,比起「genderless」,或許「gendermore」更能代表不斷拓展性別涵義的日本少年,他們擁抱與生俱來的性別身份,只是不囿於刻板觀念,孜孜不倦的探尋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方式,而外表不必影響性取向或性別認同,就像其中一位無性別男子佐佐木托曼所說:「我內心是個男人,但我認為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