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年加租 8 成:柏林的土地問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土地有限、人口急增、租金飆升、爭地建豪宅…… 這些問題絕非香港人獨有。柏林的居民,近年亦身同感受。

1990 年東西德合併,柏林徒有一堆空樓,以及移除圍牆後騰出的爛地,居民以藝術家和學生為主。市政府為促進發展,向外資出售土地及逾 11 萬棟國有公寓,並資助城市更新項目。那些年的柏林,就像時任市長 Klaus Wowereit 形容般「貧窮但性感」。不過,昔日這片「租客樂土」,近年已不復存在。

隨著德國成為歐洲最強經濟體,加上科技發展、廉價房租、獨特的歷史與文化,柏林近年轉型為大都會,吸引企業及 start-up 落戶,亦成了熱門旅遊地。居民人數亦因此急增,據物業公司 CBRE 統計,在 2005 至 2015 年期間,柏林人口增加 8% 至 360 萬,去年再添逾 6 萬人,不少是難民或來自高失業率的歐洲國家。然而,市內房樓屋供應卻遠低於此。

在 2014 年,市內公寓總數僅得 189 萬間,翌年亦只增建 7,030 棟 3 個或以上單位的住宅樓宇。供不應求之下,租金隨之飆升。CBRE 指出,柏林的房租 3 年內上漲逾 20%,熱門地區如 Friedrichshain-Kreuzberg,10 年內更增加超過 80%。然而,居民入息持續偏低,一半以上人口合乎入住公屋的資格,這意味對很多老街坊或低收入人士來說,市價租金實在難以負擔。

柏林市為緩解緊張的房屋市場,採取多項措施。去年 5 月起,禁止業主將一般公寓租予遊客,但以在 Airbnb 放租的 Michael Froemmter 為例,他的 4 間物業均作商業登記,該法並不適用。同年 6 月,當局規定租金上調幅度,不得超過同區新租約平均價的 10%,但全面翻新及新建的公寓獲豁免,估計約佔全體的三分之一。這些條文的漏洞令立法成效有限。

雪上加霜的是,柏林的豪宅需求日漸高漲。地產公司 Ziegert Bank und Immobilienconsulting GmbH 去年 5 月發表的報告顯示,當地豪宅市場在 2015 年增長 20%,預計在未來 5 年,銷售額將再增 50%,發展速度比倫敦、巴黎和紐約更快。投資者為取得理想地段,多以高價利誘收購,迫遷的命運降臨到居於該處的租戶身上。

部份業主藉貴租嚇退窮住戶,再將舊樓改建為新型高級公寓。圖片來源:路透社
部分業主藉貴租嚇退窮住戶,再將舊樓改建為新型高級公寓。圖片來源:路透社

Lausitzer 10-11 是一棟位於 Kreuzberg 的複層公寓,租戶包括工作室、影樓及非政府組織。去年底,租戶們發現作為業主的丹麥發展商 Taekker,欲將該樓售予私人投資者,改建成豪華閣樓公寓。租戶自組宣傳隊,獲市內支持後,爭取與 Taekker 談判。租戶之一的 Malte Voss 強調:「居民長時間在這裡生活及工作,即使他們沒賺大錢,也屬於城市的一部分。」

柏林城市發展及房屋部發言人 Petra Rohland 坦言:「租金飆升及缺乏居住空間,是柏林一個最嚴峻問題。」市政府亦引用法律手段,譬如「優先購買權」(right of first refusal),讓官員籌得資金率先買下房屋,或是把土地劃為「環境保護區」(milieuschutz),避免業主進行昂貴翻新工程,再抬高租金趕走現租戶。但後者仍有漏洞 —— 只要業主承諾在 7 年內只向原租戶出售,則仍可將保護區內的樓宇,改建成公寓發售。

柏林租戶協會副會長  Wibke Werner 認為:「業主還是很有可能踢走租戶,變賣樓房以賺大錢。本會認為應全面禁止將租屋改建成公寓出售。」這種建議無疑遭受業主的反對,擔憂更多規限會加重負擔,亦會嚇退潛在投資者。德國業主協會 Haus & Grund 主席 Carsten Brückne 強調:「每個人都有權利居於任何地方。這種可能性亦取決於個人的經濟能力。」

作為柏林的一介市民,28 歲的 Manuel Kony 認為,如何取得平衡,才是目標所在。「我認為,大家要找到平衡點,即是居民能以合理的價格租屋,而城市則仍可進一步發展。否則,只會淪為像法國那種『暴力特區』(banlieue)。難道我們真想要變成像巴黎那樣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