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恐襲為何防不勝防?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英國脫歐前路未卜,倫敦就遭受恐襲,造成四死數十傷,其中一個行兇地點,更在國會範圍之內,形同直擊國家心臟。有分析認為,英府日防夜防,兇徒仍能對倫敦施襲,是曾任內政大臣的首相文翠珊之過,部分國會議員則批評,是次恐襲本可預防,惟國會保安存在漏洞,致令恐怖份子有機可乘。

對於潛在恐襲,英國一直高度戒備,2013 年休班士兵 Lee Rigby 遭兩名伊斯蘭極端份子殺害後,警方便反覆訓練,不斷修正對策,以應對同類暴行。法國、德國、比利時相繼遇襲後,英府更加緊防範,在去年改革監控能力,要求通訊公司將用戶瀏覽網站及發送訊息的紀錄保存一年。專家指出,這讓英國的電子監控能力遠勝任何西方國家。可惜,這仍無阻血案發生。

英國廣播公司內政記者 Dominic Casciani 分析,巴黎及布魯塞爾的恐襲案中,利用炸彈及槍械施襲,較花時間策劃,牽涉的人數亦多,當局相對較易收集情報,事先搗破防患未然。然而,是次兇徒開車撞人,再用利刀刺警,單人匹馬行動簡單,不到事發那刻,當局往往難以偵察。他認為,事發不過一兩天,就來揣測情報當局是否走漏眼,實在言之過早。

不過 Casciani 指出,國會大樓有鐵絲網包圍,當中的新宮廷院,入口也有武裝人員把守,但兇徒仍能穿過閘門,進到新宮廷院刺警,他質疑是否未有妥善看守。「英國電訊報」引述多名國會議員,指疑犯用的是行車閘門,既有兩名警員把守,閘門亦是雙重鐵製,假如完全閂上,恐怖份子無法闖入,但閘門常被使用,所以經常保持微開,成為國會保安的致命漏洞。

部分分析則批評,文翠珊曾執掌內政部 6 年,初期推行的多項政策,包括停止對懷疑恐怖份子實施出入境限制,削弱了執法部門對這些疑犯的入侵性調查。白金漢大學政治學教授 Anthony Glees 形容:「文翠珊說過,在自由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需要重新向自由校正。」他認為若疑犯留下線索,人們會衡量英國情報,「到時候我們就可作出判斷,當局應該要知多少。」

如今,文翠珊以首相身份應對恐襲的重創及餘波,不少專家認為在國防上,她的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處理危機時會更得心應手。政治史專家 Anthony Seldon 表示:「她負責這些問題 6 年之多,沒有首相比她更有準備,應付這宗襲擊。」反恐智庫 Quilliam 政策主管 Jonathan Russell 亦認為:「就國防事務,她是絕對精明及強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