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Norish:挪威社會的 Janteloven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圖片來源:路透社

文:淳 @ Live Norish

在北歐工作,茶點時間多,順利成章的同事們在茶餘飯後會聊到不少日常,而我也從他們身上對挪威社會有更多的了解。

有一次,已移居挪威超過十年的德國同事說到還在讀幼稚園的小女兒。「昨天回家時她很不高興,還有點憤怒。」「被人欺負了?」我心裡想應該不太可能吧,畢竟他們連唱遊活動也有關於防止霸凌的兒歌。媽媽解釋:「今天我幫她準備的 matpakken(食物袋,也有午餐便當的意思)裡有一小包的外層帶朱古力的果仁,原來問題就是出在這小食啊,幼稚園阿姨說她不能吃,說那是糖果不健康,而且只有她有,其他小朋友沒有,不能這樣,所以她也不能吃了。」媽媽邊說邊笑得開懷,「她真的氣壞了,還跟姨姨吵架!」

我當下有點震驚,覺得這也太不合理了,偶爾吃果仁朱古力應該不算不健康吧,還有就是母親對自己孩子吃甚麼不能有自主權嗎?媽媽說可能那個始終是朱古力的外表,其他小朋友看見的確也難分辨。後來回想才意識到,健不健康並不是主因,關鍵在「只有她有,其他小朋友沒有」。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 Janteloven。

有人說,要了解 Scandinavian(挪威,瑞典和丹麥人),就要先了解 Janteloven(law of Jante)。這是丹麥裔挪威作家 1933 年小說 En flyktning krysser sitt spor(英文版本名字為 A Fugitive Crosses His Tracks),在虛構的 Jante 村裡要遵守的法則。作者並不是憑空杜撰那些規例,靈感來自北歐人的行事習慣和社會風氣。小說面世以後,這 Janteloven 竟慢慢得到大眾認同,確認這是北歐人不宣之於口的行事規範。法則有十條,但其實總括來說,核心意思就是「你不能太突出,不要以為自己很特別」。

好聽一點,是一視同仁,也造就了講求平等的社會,但難聽一點,就是棒打出頭鳥,打壓個人意識。套用這法則,慢慢就能解釋很多社會現象,例如,民族強烈的集體意識。

前陣子的國際象棋比賽,Magnus Carlsen 成功衛冕世界第一。我還記得當天電視台 6 個評論員全程直播分析,同事也真的在電視前坐足 6 小時到半夜比賽完結。在 Carlsen 成名以前,普遍挪威人根本對國際象棋認識不深,但當 Carlsen 踏上國際舞台,情況開始扭轉,市面上的國際象棋快速售罄都要上網購買了。

一個人的成功,因為 Janteloven 的關係,都不會太標榜個人的與眾不同,通常很容易就轉化成 National pride。這跟某國的集體意識其實很相似,不同的是,某國在奧運會的獎牌是代表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挪威,冬季奧運會的情況是一將功成舉國歡騰繼而沉迷,接下來自然人多好辦事,江山歷代有人出。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可以想像得到兩個極端:標奇立異的人,一是人緣搭救,身邊有人開始模仿,漸漸形成一個潮流;二是變成不受歡迎份子被孤立起來。Magnus Carlsen 在學期間就因太沉迷於捉棋,而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在挪威,孩子是被教導成團體的一員,要合作,不出頭。會否不經意地壓抑自我,在意別人的眼光?在這裡可能更能體驗何謂 Peer Pressure。

幼稚園裡的朱古力果仁事件,在移民漸多的挪威社會只會不斷發生。各國的飲食文化,或多或少都會入侵學校的午餐盒裡。食物只是無足輕重的小例子,挪威社會講求包容與接納,但對著以宗教信仰或種族文化不同而拒絕接納挪威社會主流習慣的異鄉人,又應該持甚麼態度去看待呢?未來必然不會一帆風順,社會怎去面對挑戰,就讓我們翹首以待。

作者簡介

天秤座女生,做文化遺產保育及文物修復的前地質人。住過新疆的天山以及印度的喜瑪拉雅山,倫敦曾經是第二個家,現今跟港人另一半定居挪威奧斯陸。

Facebook page:https://www.facebook.com/DriftedtoNorway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Live Norish於2013年由陳若谷創辦,跟一眾博客以文字相片描述北歐的美好風光。一個網頁,一個世界;希望大家可以在Live Norish中領略到世界另一端的生活態度。

http://www.live-nori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