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人:東北日和——埋藏在「復興」底下的雪花

A+A-

Tohoku4

福島地震過去已經五年,我們或許都淡忘了,吃著宮城的生蠔,福島的桃子。日本,對遊客而言,一切如昔,吃喝玩樂好地方。但日本人記憶猶新,2011 年的 311 大地震引發 21 世紀最嚴重的核災害,沖毀核電廠,日本的東北沿岸家園盡毀,陰霾揮之不去,餘震不斷。上年 11 月,福島發生 7.4 級大地震,當局指稱為 311 的餘震。今年福島亦有 5.6 級較小型的地震。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禍視乎人如何面對,近年日本主流文化有不少反思。

早前上映的日本電影「漫長的藉口」,由西川美和執導,屢獲好評,故事講述男主角(本木雅弘飾)在妻子車禍後,反省過去荒誕的生活,借比災民,用「愛」如何走出傷痛,感動人心。上年日本大熱動畫「你的名字」,榮登日本史上第二高的國產片,隕石墜落小鎮,海嘯本來摧毀全鎮,男女主角同心拯村民,避過頂滅之災。導演新海誠也承認受福島事件影響,他利用大團圓的結局治癒災難的痛楚。

傷疤不會自行癒合,「復興東北」的牌子在日本東北舉目皆是,官方、商界和民間積極參加,共同面對傷痛,展示民族的高尚精神。

Tohoku1

周而復始的痛

時間可修復被破壞的建築和城市,卻無法使災民忘懷往事。走在仙台街頭,義工站在繁華街道,高呼籌款賑災。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為振興旅遊,老婆婆義務用英語為旅客解釋國寶級古蹟瑞巖寺。走出景點,她突然話題一轉,念念不忘的談及福島核災,地震引發大型海嘯,她說︰「海嘯就在門口,差點淹沒寺廟,幸好大家都無事。」松島最著名是遊船觀島,夕陽西下,陽光映在形態各異小島,松樹和奇石更顯優美,回到岸邊放著「東日本大震災慰靈祈念碑」,惦記逝去的村民。災後 5 年,部分縣市鼓勵居民回遷故鄉,但 2014 年 9 月,樽葉町的市民仍然擔心輻射,只有不足一成人回家。

記憶無法修改,生活問題依舊要面對。說話撫平內心,消費解決生活。超級市場最當眼的位置,放著東北復興櫃位,宮城的水果、福島的蔬菜或仙台的大米。大財團鼓勵客人購買受災產地的食物,幫到災民重建新生活。

坐在貼上意味「東北復興」的火鳳凰標誌,沿著新幹線,感受與別不同的東北魅力。不少路線都介紹車外的不同景點,鐵路公司專門為路線設計小書,讓乘客在鐵路上欣賞沿途風光。

Tohoku2

阿信的故鄉——銀山溫泉

如果京都是精緻和文化,東北則是粗獷和市井。東北的美,不在海邊,而在深山大嶺之中。日本的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川端康成筆下小說「雪國」講述東北美麗雪山的小鎮,一段悲哀的愛情,藝妓單戀文化人。「雪國」的第一句描寫東北的雪景,日本人都家至戶曉︰「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優美雪國,承載不朽的愛情。生活在東北絕不容易,嚴寒天氣,刻苦生活。

坐在火車上,穿越海濱奇石,走過白雪紛飛的森林,來到山形縣的大石站,轉乘巴士,到達阿信故鄉——銀山溫泉。400 年前該區發現銀礦,礦工無意間發現天然溫泉,昔日勞動階層消解疲勞的泡浴,隨著銀山不復存在,變成為一間間遊客高檔溫泉旅館。沿河而建的溫泉街,兩旁是百年前二、三層的木建築,宏偉富特色。河水淙淙,木橋貫穿兩岸的木屋,白雪之下,寧靜帶點詩意。木屋中,最著名是能登屋,電影「千與千尋」湯婆婆油屋的原型。屋內,盡是木造結構,在古老樓梯步行,倍添古意。

Tohoku3

樹冰奇觀藏王山

山形的藏王山以滑雪場和樹冰著名,樹冰就是每年嚴冬(12 月- 2 月),海風吹來帶著水份的暖空氣,在松樹枝上結成霧冰,遇上強風颳起積雪,包圍在木身,形成漫山一束束的雪柱,為之樹冰,如果天朗氣清,漫山遍野,蔚為奇觀。

藏王山如美女,帶點脾氣。藏王溫泉先留意天氣,揀選明朗日子,不然遇到另一種風景。筆者當日白霧鎖城,不是空氣污染的霧霾,冷空氣遇水份化霧,伸手不見五指,像在白色佈景板行走,一點都見不到前路。海拔 1,500 米的山頂,天氣多變,只有 -9 度,狂風大作,忍著嚴寒,跟山頂小冰樹拍照,看不到一遍遍的冰樹木,帶著遺憾下山。坐纜車下山時,突然遇上陽光,濃霧盡消,眼前出現白雪披樹的壯觀景色,本來想重新登山看冰樹,但冷霧再飄至,15 分鐘後,奇景轉眼即逝,白霧佔領山頭。徐徐下山,山腰沒有被霧氣所據,夕陽打在杉樹,樹椏變成鮮紅色,伴隨白雪,好不漂亮。

雪域下的東北,嚴寒,但漂亮。當地人堅毅生活,挺過每年之風雪,再冷,再高的山也不怕,但願走出 311,重新復興,讓遊人認識雪國的淒美,冬去春來,周而復始,蕭索後,盎然生機重臨。

交通:日本東北交通不便,行程不要太緊密,來回較大城市與景點動輒 4-6 小時,多留坐火車的班次和來回時間,不然等候 2-3 小時才有班車,尤其東北冬天日照時間短,下午 4 點天已全黑。穿越南至北的新幹線速度較快,如從仙台至青森的東北新幹線,但不少景點需要從西至東的走向,只有坐慢速列車。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原人,植根香港的城市研究員,曾任大學講師,研究社區和文化保育。放眼世界,遊歷 45 國,五大洲,本地欣賞社區的樂趣,國外沉迷第三世界的浪漫,最愛國度是伊朗和緬甸,景點有趣,卻不及人的真摰,尋回城市失落的笑容。